人们普遍认为能生火的火石应该是红色的,其实不然,真正的燧石大多是灰色、黑色。
有些地方没有燧石还会用鹅卵石代替,鹅卵石通常质地也较为坚硬,成分与燧石相似。
火镰用力敲击火石,能够产生火星,但这些火星远不足生起明火,这时就需要用到火绒。
根据地域差异,各地用的火绒的原料也不同,有用艾蒿嫩芽做的也有用麻杆芯等做的,但共同点都是质地蓬松,极易引燃。
火绒碰到火星后不能形成明火,还需要火煤加入来引燃,这个过程类似于冬天农村烤火时在冒着青烟的火源上放点易燃物,再轻轻吹燃。
熟练掌握方法之后,用随身的火镰就能随时随地生起火来。
黄泥凹村大概也就三分之一的成年男子能够拥有火镰。所以村里小孩子在山上玩,即使找到什么吃的,也不可能随时随地把它烤了,因为没有生火的工具。
村里没有火镰的人家,家家都用一块老树根,不着明火可以闷烧好几天,丢在灶里,长期保留火种。
为了能够保存火种,一般一个月就需要好几块老树根。
而挖一截老树根不算容易,一般树木的根系都非常发达,深扎于土壤中。
耗时耗力老半天才能挖出树根,没有老树根就用稍微粗的木桩,必须晒干,干透了的那种,所以实际上家家户户对柴火的需求量都相当的大。
在关家,关老三家十三岁的关赫带着十岁的弟弟关伟和五房长子九岁的关大熊就专门负责砍柴。
三个男孩砍的柴日常是够用的,但偶尔地里不太忙的时候,成年人还要集中去砍一些更粗的柴拿回来晒,要留着冬天备用。
冬天家里要烧炕,冬季用的柴必须在一年其他的时间准备起来,提前晒干,关敏心下叹气,这古代生活怎么就这么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