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的时间,被郑王寄予厚望的精锐士卒,只据城固守了三日的时间,八百载,郑国自建国以来,第一次被别国的军队破开国门。
晋军在破关之后,却并未急着长驱直入,而是就在这处关隘驻扎下来,仍将消息传给郑王,晋国有国书送至,等郑国来取,等郑王亲自来取。
一道道军令自郑国王殿而出,各地的驻军被纷纷调动起来,向着屯聚在国境之内的晋军杀去,郑王仍不死心,当然也可能是硬着头皮,毕竟晋国把给他下的台阶又拔高了一截,不懂隐忍蛰伏的人,大概也难以堪破颜面二字。
只可惜郑国的军队来了一支又一支,却没有一人能够回去,又过了三日,晋军离开了这座边地城池,向着郑国国境深入五十里,攻下一座城池,再次驻扎起来。
依旧是放出消息,晋国有国书送至,只不过这次晋国要让郑国公来取。
此刻还仍在王位的郑王仍旧在调动着各地的驻军,等到他意识到不该如此着急,让一支支军队分别去找死,而应当合围并攻的时候,郑国所能聚集起来的军队数量也不过比晋军多出几线而已。
又过去了三日的时间,一日前,郑国的军队在城外聚集,只不过却已经没有了再主动出击的胆量,这个胆量郑国没有,晋国给,晋军出城与之一战。
两军厮杀不过半日,郑军折损三成,但却已是战意全无,节节败退,变成了仓皇逃窜,不过晋军却只是象征性的追击,然后便行军百里,再次取下一座城池,仍旧带着国书,不过此刻再来取的就该是郑侯了。
军队被打的七零八落,再怎么拼凑也不堪一战,立志图强欲恢复先祖荣光的郑国,却已经风雨飘摇,说不定明日便真的亡了。
雄心壮志,脸面尊严,所有的一切,在晋国的刀兵面前,狗屁不是,这回,郑王怕了。
可列国却冷眼相观。
本来嘛,就算明知晋国相王借道是意图侵吞郑国,可郑国也不该如此无礼,因为晋国打着借道的旗号发难,与道义不合,列国虽然不会全力相助,可也不会坐视不管,尤其是同样与晋国毗邻的几国,毕竟谁知道郑国完了,下一个会不会是自己,而晋国自知理亏,也不会做得太过分。
可现在如何呢,失去道义的不是晋国而是郑国,列国便是想帮,也毫无道理,反倒是晋国做事处处扔给郑国留着一线生机,列国只好冷眼相观。
其实看着郑国这副凄惨模样,最高兴的还不是晋国,而是宋王,此刻的宋王正对当初自己拍板答应楚国借道一事而洋洋得意,不答应?郑国便是下场啊。
宋国朝堂之上,当日提出反对之声的人越发的不被重视,而那些收受了楚国厚仪的贪官佞臣,则是更加的如鱼得水,大力的以此事在宋王面前邀功。
无妨,也总有宋王后悔的时候。
不过现在郑王是已经后悔了,不过很可惜,天下没有后悔药能给他吃,又过了三日,晋军再次准备向前行军,晋军的行动很有规律,这次再前行便应当是一百五十里了。
不过不用走这么远,便可以抵达郑国王城了,或许这次晋军会不那么恪守规律,就近便挑选这座郑国境内最宏伟的城池攻下了。
郑王终于再也承受不住了,现如今的郑国,无论是朝堂之上,还是泱泱百姓,都已经是怨声载道,所有的压力都压在了这位年岁还不算大的郑王身上,再如此下去,恐怕不用晋国动手,郑国自己就会从内部崩溃。
郑王走出了王城,没有仪仗,没有过多的车乘,随行的人只有十余名,都穿着粗麻布衣,包括郑王自己,简陋的车架也只是由一匹老马拉着,若是再背负荆棘,就更像是请罪的模样了。
已经提前得知消息的晋军也并未再次开拔,静候着郑王前来。
之后的事情便没有什么稀奇的了,郑王接过了晋国的国书,答应了借道一事,也向着晋国俯首称臣,哦,对了,此刻他已经是郑侯了。
那日在王殿上,他曾出言讥讽晋国,自认自己的品秩比晋国公要高出一等,如今也是不多不少,刚好低了一等。
除了脸面尊严,十余万将士的生命,坐下的王号,郑国一同失掉的还有晋军此刻驻扎城池背后的所有土地,此地不足一百五十里便是郑国王城,郑国日后再想翻身,只怕是难了。
而始至终郑侯所见到的都只是那日被他轰赶出王殿的晋使而已,晋国公甚至都没有给予此事太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