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终究还是逃了回去,以将近十万具尸体陈列在当阳谷中作为代价,泊泊流淌着的鲜血,一直流到了望北城城门下,好似也想和他们一样,逃回这里,可他们甚至不敢踏出城门,去将这些尸体带回。
最后,鞑靼人放了一场大火,火势很旺,整整燃了半日的时间,有人在熊熊燃着的大火之中,听到了哀嚎的声音。
大火最终将所有的痕迹都变成了一片焦黑,空中积聚的黑烟却久久不愿散去,如同阴霾,笼罩着整座望北城。
当阳谷一役,被视作是汉人历史上耻辱的一页,二十万大军对阵五万,却扔下了十万的尸体,落荒而逃,而只换来了鞑靼不足百人的伤亡,更可笑的是,有相当数量的伤亡是慌不择路逃命的时候,相互践踏所致。
享久了盛世,仍惦念着天朝上国之名的文人雅士,极尽手中的笔墨来讥讽五国军士的软弱不堪,晋国公的迂腐老朽,仿佛如若他们骑马上阵,仅凭手中的笔墨便可杀他个干干净净,这些脍炙人口的诗篇传到了玉宇殿前,初登大典的大明太祖皇帝,笑言一句,“大抵不闻马蹄声。”
之后凡是做过此种诗篇的文人墨客,都被一股脑扔到了北境边塞,日夜耳边去听那马蹄声急。
一条大道担两边的望北城和长安城,隔空对峙了月余,说是对峙,不如说是仅剩的十万人龟缩在城中据守,而鞑靼人好似也并没有冲出当阳谷,侵占晋国土地的打算,双方反而形成了相安无事的诡异局面。
终于,胶东国率先离开了望北城,当阳谷一役后,其实四国的人都早已看清,除非奉诏勤王的七国都不在藏拙,共同集结百万大军压境,否则勤王一事根本就是一句笑话,但如今恐怕除了晋国公在没有哪一方诸侯肯为大夏压下如此重注了,所以这事无解。
四国之所以没有立即撤军,只是碍于晋国公的面子而已,此间进行的数次勤王的筹谋,四人也都是心不在焉,杨山只不过是率先作出了四国都想作的事情。
现在杨山的境况可以说是颇为凄惨,两万的队伍已经打得不足两千,长枪士卒更是全军覆没,在留在这里也没什么意思了。
对于士卒的死伤,杨山倒是没有什么负担,本就是拉出来装模做样的弃卒而已,他回去不仅不会因此而受到贬谪,反而至少三年内,会官运亨通,其余三人也都是一样。
这本就是一场交易,他们冒着身死之险,给国家挽住一个好看的颜面,在通晓天下的榜文中,杨山率领的不会是两万大军,而是一个夸张的数字,胶东国也会变成倾一国之力忠心勤王,但无奈兵败垂成,举国大恸。
这样的一场弥天大谎,不会有人去点破,因为大家都心知肚明,上位者的博弈,不就是尔虞我诈。
只可惜本该身居上位,作为下棋人的晋国公,却迟迟不愿入局,局外人,是迟早要被清理出场的,杨山临行前,对晋国公说了一句话。
“事不可为,国公,保重!”
晋国公却只言,“在其位,当谋其政,身为臣子,万死何惧。”
杨山早料到会是此种结果,却也无可奈何,只能在一声轻叹之后,带着残余的士卒出了望北城。
晋国公这样的人,实在是大不合时宜,甚至是愚蠢至极,可能让人心生钦佩的却也是这种人,为了利益二字,人们抛却了许多事,可这些事总有人要去做,这世界也才不算太坏。
随着胶东国的离开,其余三国的人也都陆续与晋国公请辞,带着被打残的部队出了望北城,对于四国兵马的离开,晋国公都没有出言挽留,也没有以一国诸侯的身份,再向其他诸侯国请援,仿佛已经随之任之。
但没有了四国兵马的望北城,却比起以往更加热闹了起来。
望北城,帅府,晋国公仍旧坐在了首位,坐在下首的人却几乎要将这间屋子挤满。
晋国公始终一言不发,眼神依次在所有人脸上扫过,他的好儿子,曾经与他一同出生入死如今镇守一方的将军,历史与晋国一样悠久与他们田氏时代较好的门阀大家,还有那些连坐在这里都没有资格,却手中至少掌握着五万兵权的将领,有一个算一个,整个晋国的勋贵都在这里了。
在最后一国的人马撤出望北城后,这些人就一股脑的涌了进来,没有带来一兵一卒,他们为何而来晋国公不是不知道。
晋国公不想说话,在座的人也没有谁敢第一个开口,就这么在这座帅府中压抑了半日的时间。
“你们这是要造反?”晋国公终于说出了第一句话,但却让在座之人都心神一颤。
“只请父亲跟我们回去。”坐在下首第一位,与晋国公有七分相似的中年人跪倒在地上,将头深深埋下,好似无颜面去直视晋国公的双眼,身后所有的人都纷纷跪倒在地上,声音响亮。
“请国公回府!”
晋国公瞪着一双虎目,高坐在首位,对于众人的请求没有一丝动容,又是一言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