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兴离开了大殿,刘辩就与卢植商议朝会的事。当得知卢植安排在行宫广场举行朝会时,就有点不明白为什么要在外边广场举行朝会。听卢植说雒阳城六百石之上的官员就有四百多人时,刘辩看了看这个大殿,知道这个大殿太小,也就没有再计较此事,反正在哪里都一样,这将是自己去兖州前的最后一次朝会了。
而此刻,听到董卓要来的消息,卢植、曹操满是疑惑,不知道董卓来干什么,他们心中都在怀疑,难道董卓是刘辩的人?不可能呀?昨天刘辩还让文兴监视董卓军动向,言语中充满戒备。难道就过了一个晚上,董卓就投靠了刘辩?
等刘辩问完朝会的事,卢植赶紧问道:
“陛下,董卓,财狼也,陛下昭董卓来此难道不怕董卓对陛下不利吗?”
刘辩笑着面对卢植道:
“卢公放心,这件事朕已经和董卓商量过了,董卓愿意为朕所用,朕也答应可以让董卓留在雒阳。”
卢植大惊道:
“陛下不可,董卓,鄙夫之人,岂可位列朝堂之上,这定会让天下士人非议呀!”
刘辩终于知道为什么庶族出身的人,很难在朝堂上立足原因了。卢植不过是一个破落的小士族,只因有些声望,就已经看不起庶族出身的董卓了,哪怕董卓身为并州刺史,照样看不起。就更不要说四世三公的袁家、杨家了。
这个年代平常的老百姓基本与官吏无缘,就算是地方豪强、庶族中人,也有很多投靠世家大族,以期得到他们的举荐,否则想要出头那是难上加难。这就是所谓的“门生故吏”
刘辩对卢植的印象一直不错,因为在原来的刘辩被废时,卢植肯站出来,我刘辩说话,应该是忠心大汉的。还有就是能力,不管是政治、军事、经学卢植都是举世闻名。如今就连卢植都看不起寒门庶族,那些朝堂之上的真正士族之人就更不用说了。
刘辩庆幸自己穿越过来就是一个皇帝,若是寒门简直就是寸步难行。同时也在悲哀,为现在寒门中的有识之士而悲哀,多少能力非凡的寒门中人,就此埋没。现在还好一点,再过几十年就是真正的寒门末路了。陈群的九品中正制施行以后,寒门子弟将再难有出头之日。
刘辩没有直接回答卢植的问话,而是反问道:
“卢公,你的意思是,就算寒门中人,有真才实学之辈,想要位列朝堂,也是万万不能了?”
卢植无言以对,他很想说“能”只要是才识过人之辈就能,但是他知道这是不可能的,除非你愿意依附士族,否则天下士族都会反对,暗自排挤,最后要不妥协,要不归隐,还能有其他办法吗?
刘辩没有再问卢植,而是对卢植道:
“卢公如果能解决门第出身问题,能让朝堂之上皆是才德兼备之人,士庶一家,名流千古不在话下。汉武帝威震宇内,是因为确立了以儒治国的方略,但这只是提议,当时真正的儒生为高官的寥寥无几,儒生和官吏是截然不同两种人,他们互相看不起。最典型的就是王莽,儒生出身,但是他就是一个书生,做事情太理想化,而缺少实践。王莽称帝以后,认命了一大批儒生为高官,但是当时的儒生不懂怎么治理国家,提议什么‘托古改制’而王莽竟然真的就同意了,还有什么恢复井田制等。可见当时的儒生是真的不懂什么是治理国家。而实现儒生和官吏合二为一的就是光武皇帝,王夫之曾经说过光武皇帝是‘三代之下,独冠百王’意思就是夏商周之后的帝王们,就没有像光武皇帝这么伟大的,然而社会一直在发展,只要发展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到了如今,发现问题已经不重要了,而解决问题才是关键,如今最大的问题就是士族过于强大,土地兼并严重。为什么会有黄巾之乱,为什么张角一呼,云集百万,都是土地若得祸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