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些话,至少可以看出此时的曹操已经颇有见识,而且竭力的想阻止何进的乱天下之举。
只除首恶,这一点刘辩和曹操不谋而合,宦官是杀不尽的。宦官手中的权利来自皇帝,可以说宦官就是皇帝的家奴,基本每个朝代的后期,都会出现宦官干政这样的事,与其说是因为皇帝昏庸,倒不如说是皇帝的无奈。因为每个朝代后期都会出现官僚阶层固化,皇权受到威胁这种事,是因为朝堂上各种势力平衡被打破,这个时候多少聪明一点的皇帝都会想办法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打一派,拉一派,是皇帝的惯用伎俩,用已延续王朝的败亡时间。然而,当朝堂之上一家独大时,无疑,在深宫中长大,不了解朝堂之中到底该相信何人的时候,宦官就成了皇帝唯一的选择。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明末,魏忠贤在的时候一直都在全力压制东林党人,国家还算安定。没想到朱由检登基,自作聪明,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直接诛杀魏忠贤,重用东林党人,结果造成东林党一家独大,纵使朱由检还算贤明,也是无力回天,直到死前才明白魏忠贤的作用,也为时已晚。临死前,曹化淳还对崇祯说:“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崇祯深以为然,甚至还秘密派人收敛魏忠贤尸骨,专门祭奠了一番。
刘辩相信一直想做个“平西大将军”的曹操,此时一定是心向大汉的。人都是这样,如果没有几会,就想办法混更高的位置,能名留青史自然最好。如果一旦有了机会,就一定会有各种想法,因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曹操也是如此。刘辩现在就是在想一个不给曹操这个机会的办法。对于结果如何,只能尽人力听天命。
至于刘备,刘辩想的就要复杂的多,因为刘备始终以汉室宗亲自居,这一点刘辩没有怀疑,因为这是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刘协亲自承认的,虽然中间有刘协想找个依靠的原因,但是也证明刘备应该是汉室宗亲无疑。哪怕是已经过了十几代,哪怕是当时天下姓刘的随便拉一个就很有可能是汉室宗亲。
对于刘备,后世的评价截然相反,一直在仁义和虚伪之间相互撕扯。仁义就不说了,虚伪这一点刘辩表示怀疑。刘备一生以仁义自居“仁义之名布与海内”可谓是天下皆知,不管再怎样落魄,走到哪里都受到高规格接待。不管是陶谦、袁绍、曹操、刘表等都是如此。虽然大半辈子一直打败仗,始终有一帮牛人不离不弃。大家熟悉的有关羽、张飞、孙乾、糜竺等人。想到这里无非是两种结果,一种是真仁义,一种就是假仁义。假仁义的话就需要一个字“装”,还要装的逼真,因为要瞒过和自己关系亲密的人,这很不容易,还要瞒过天下人,就更不用说了。可以说最后三分天下有其一,大部分功劳要归于刘备的“仁义”上。正是因为仁义,才会有大量的人才慕名来投,才能使他拥有屡败屡战的资本。就算是装的,能装大半辈子,也不是常人所能及。
至于现在,刘备应该在公孙瓒那里。刘辩不相信现在的刘备会想着自立称帝,成为一代枭雄,那是不可能的。至于说刘备从小就指着桑树说:“我将来一定会乘坐这样的羽葆盖车。”这肯定是戏言。想一下现在的情况,一个摆地摊卖鞋的,突然说我立志要当皇帝,你可以看一下有没有人信。这句话很有可能是后世杜撰。
刘辩从来不小看任何人,在东汉末年那样英才辈出的乱世,能成为诸侯的任何一个人,都有过人的一面,不可小觑。
既然刘辩选择相信曹操,就要防止曹操走上原来的枭雄之路,至于怎么做?刘辩还没有想好,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不过,能招揽最好,如果不能,能避免就尽量避免,实在避免不了,刘辩也不怕,拥有超越两千年的见识,他不怕任何人。包括曹操、刘备等。
刘辩最得意之处不是他的智慧,因为他相信,任何一个在东汉末年成名之人,都是智慧非凡之人。刘辩最得意之处,在于见识,在于他知道这些人的能力,这个是其他人不具备的。
就是曹操、刘备,现在知道他们有多么与众不同,将来会成为帝王的人有几个呢?可以肯定的说:没有。还有许多目前还籍籍无名之辈,简直多如牛毛。所以刘辩不怕任何人,先别人一步,了解天下人的能力,就已经使得刘辩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