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一天的到来,崇祯帝应该是有预感的,不过,当预感以如此之快的速度,真的要变成现实的时候,崇祯仍是感到突然,甚至有点难以接受。
崇祯对时局的估计,一直就抱有幻想和侥幸,但是也正是这些幻想和侥幸,才使他落到了此时进退无路的地步。
当初在李自成的军队刚杀过黄河的时候,崇祯和他的大臣们就在商讨应对之策。
除了前边所说的李建泰奉命督师的闹剧之外,其实当时还真是提出来了两个对策:一是调辽东总兵吴三桂部进关守卫京畿,抵挡李自成;一是南迁,退守东南半壁江山。
关于征调吴三桂进关,其实崇祯早在一个月前就在召对群臣时候提出来了,崇祯想抽调五千精兵随吴三桂入关,并认为关外余兵尚多,调走五千仍可支撑局面。
崇祯是一个优柔寡断而且还不愿负责任的人,他还擅长诿过于大臣。
所以他并没有直接下达调兵命令,而是要求大臣们商议后再决定是否实行。
崇祯把皮球踢给了大臣们,而早已深知他的德行的大臣们,则又把皮球踢了回来。
首辅陈演坚决反对调吴三桂入关,兵部尚书张缙彦也持此态度。
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就是担心吴三桂率精兵一撤,不仅宁远等地不保,就连山海关能否守住也成了问题。
如此重大之事,哪里是大臣们能负得了责的,因此还得请皇帝圣裁。
最后锅还是由崇祯自己背了起来,下诏决定放弃宁远,调吴三桂进关。
不过,陈演等人并没有立即去执行此策,他们一议再议,不断扯皮,千方百计地想推卸责任。
一直到了半个月前,蓟辽总督王永吉、巡抚杨鹗、吏科给事中吴麟征,再次奏请放弃关外宁远等地,调吴三桂入关屯卫京师。
崇祯对陈演等人的拖延也已十分不满,便将此疏让陈演及大学士魏藻德阅读,两人不敢应对。
说到底还是陈演等人,害怕负责任而不敢决策。
他们先是请崇祯召见吴三桂之父吴襄,询问吴襄的意见。
在得到吴襄肯定答复后,他们竟又请崇祯下令派人赴关外询问吴三桂的意见。
这样的一来一往,便到了月底。
六月二十二日,李自成兵锋已经直指北京了,实在是不能再等了!
崇祯这才下定决心,于是诏封吴三桂为平西伯,蓟镇总兵唐通为定西伯,挂平贼将军印、援剿总兵左良玉为宁南伯,凤庐总兵黄得功为靖南伯。
不久又补封山东总兵刘泽清为平东伯。
六月十八日,崇祯帝下令放弃宁远,命蓟辽总督王永吉、宁远总兵吴三桂入卫京师,同时檄调蓟镇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率部勤王。
这几路勤王的人马,吴三桂是根本没有赶到北京,而山东总兵刘泽清则谎称有伤,在大掠济南后率兵南逃。
唐通倒是及时赶到,但是就是他把居庸关,拱手让给了李自成。
至于南迁之议,早在二月初,左中允李明睿就曾经向崇祯提出,却被崇祯严词拒绝。
但是随着形势的急剧恶化,驸马巩永固、督师李建泰、左都御史李邦华等人也纷纷提出南迁之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