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吃完午饭后,刘婆子就去找马老头签了同意书。
至于那两户贪得无厌的无赖,雷雨天他们把刀往桌子上一摆,还没说话呢,就麻溜的把同意书给签了。
现在,城西所有的爱情都同意了搬迁,并签署了搬迁同意书。
李延清去兵部借了很多小推车,借给城西的百姓。让他们搬家的时候方便一些,当然,搬迁的速度也更快一些。
十天时间,整个城西人去楼空。而城外,一个个帐篷如雨后春笋般,成堆的冒了出来。
李延清本身就是户部尚书,哪里有空地?哪里能安置人?他一清二楚,手拿把掐。
原定的那一块地,只能容下城西四分之一的百姓。
李延清不进宫去找皇上批了三块地,最远的一块也才距离京城五十多里地。
那些地还多亏了之前查抄的那些贪官污吏,看看这些地的面积,就可想而知,他们当初到底贪了多少!
这一次从城西搬出来的百姓,有十二万数之多。
一人分配一亩地,就需要十二万亩地。光是那三位贪官污吏,就占了半数还多两万亩。
加上犯错的那位富商的三万亩,李延清又从这几块地的周围扒拉了一些无主之地,整整凑够了十三万亩地。
这些地一划出来,李延清的大动作就连祁连澈都震惊了。
当初,向富商筹集银两之时,李延清预计的数额一出来,就让大家觉得王爷想要修建的学校,一定是一所富丽堂皇、不同凡响的学校。
哪知连占地面积都这么大,整个城西都囊括了进去。
有时他们还私下调教,要是他们的孩子真进了这学校读书,光是把整个学校逛一圈,就得要足足两天的时间。
他们哪里知道李延清要修的,何止是一所学校。
也不怪乎李延清没有在朝堂上告知他们,他们要是知道了他的打算,恐怕又得当场与他展开一场唇枪舌战。
因为,在李延清的计划中,并不只是单纯的修一所教圣贤书的学校。
而是修建一个学校群,里面包含了有一间小学,一间中学,一间医学院,一间军事学院,一间理工学院,一间技术学院。
并且,其中还要修两个教师公寓,为传道授业的教师提供住所。
这些学校当中,小学的规模是最大的。在李延清的规划中,这所小学要能容纳一万个孩子同时上学。
李延清对小学的定义是,孩子在年满六岁之后,就可入小学读书。
在读了四年后,满十岁了,就按照他们的资质、读书的意向,再根据他们的特长与兴趣,把他们分配到各个学院中。
那些想要读书科举,鉴定科举之路的学生,就会升一级到中学读书。
而那些资质不够的,还想要继续学习的。就按照学生的意愿和他们想要学习的方向,到技术学院,医学院,军事学院,理工学院读书。
李延清之所以把小学修的那么大,是想让女孩子也一同入学。
到时候,男女生一视同仁。或许等第一批女孩子成长起来,他已经攻克了朝堂上的那群老顽固。
皇上倒是好说话,他和太子是与他站同一战线的。女孩子入朝为官,想来他们应该不会反对。
把城西整块看成一个长方形的话,教师公寓就修在远离城中心的另一边上。环境会相对来说幽静一些,利于老师们休息。
小学和中学修在靠近城中心的那一面,挨着中学的是医学院,挨着小学的是军事学院。
而技术学院和理工学院,则夹在两处教师公寓的中间。
而每一个学校/院内部,又单独设立了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宿舍,学生食堂以及运动操场。
李延清的这个计划,祁连澈和太子是完全知晓的。
他们震惊归震惊,但该支持的一样都不少。
在这个大项目中,李延清完全没有动用国库的钱。全靠各位大老板热心资助。
哈哈(?ò ? ó?)
其实那些大老板也不是那么的慷慨,是李延清拿利益吊着他们。
比如,各个学院里面的食堂,到时候会有店铺出租,食堂也可以向外承包。
还有校区的外面,李延清还计划修一条商业街和一批学区房。
到时候等学生入学了,这城西的地界儿,那可是能用寸土寸金来形容的。
都说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有学生在的地方,还能没有钱赚吗?
那些大老板资助这个项目,一是为了卖李延清一个面子,二是给自家侄子换取入学名额,三是那银子砸一个好名声出来,四是为了有承包学院食堂的机会,五是为了商业街和学区房。
其实还有一点,李延清没有明说。
那就是从理工学院和技术学院毕业的那些学生,都是学院精心培养出来的人才。
各位大老板的生意做的那么大,人才是一定不能缺的。
到时候等学校建成,这些资助项目的老板们,可以优先到学校挑选心仪的人才。
他虽说只是漏了一点点口风,但那些大老板哪个不是跟人精一样?
李延清就用这些好处,把他们拉捏的死死的。
看起来好像是他占尽了便宜,其实不然,不过是互惠互利罢了。
都各有所求,最后双方协商,结果皆大欢喜而已。
再有一点,从城西迁出去的百姓有十多万,他们聚集在一起,会慢慢形成小镇。
就看那些老板谁的鼻子灵,反应快,能抢先占领地盘了。
其实,那些大老板还有一种心理。
谁不知道祁安王那脑瓜子灵活,那赚钱的主意是一茬又一茬。光看他任职的那四个郡府,工厂里出来的一些个产品有多紧俏,有多火爆就知道了。
还有那海上的生意,近几年赚的盆满钵满的,还少吗?不都是王爷的主意吗?
哦,还有户部主管的玻璃和煤炭生意,那也是如火如荼,火爆非常。
他们呐,卖面子是其中之一,更重要的一点是想让王爷,以后有啥赚钱的好生意时,能看在那边银子的面子上想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