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针对了……
“视频开头的那首诗,名为《狱中题壁》,是谭嗣同的传世之作,是一首在狱中为自己写就的祭死之诗。
诗中透露出他于生死去留之间的坦然,
烈士精神如同巍巍昆仑,屹立不倒,傲视群伦。
在谭嗣同短暂而精彩的一生中,
他创作了许多诗歌、散文,均颇有造诣。
他的作品包括《寥天一阁文》二卷、《莽苍苍斋诗》二卷、《远遗堂集外文初编》一卷、《续编》一卷以及《石菊影庐笔识》二卷等,为我们了解他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宝贵的钥匙。
谭嗣同早年游历四方,领略了南北山川的壮美风光。
他的诗歌作品多以纪游和咏怀为主题,其中不乏咏物抒怀的佳作。多为咏物抒怀之作,境界恢弘,志趣豪迈,笔力遒劲。
在散文方面,谭嗣同早期曾受到桐城派的影响,后来则向龚自珍、魏源等大家学习,不断汲取各种文学营养。
《三十自纪》有载:‘嗣同少颇为桐城所震,刻意规之数年。’
这段话揭示了他文学成长的轨迹,也见证了他对文学艺术的执着追求。
至于他的成就和悲情,容某为大家徐徐道来。”
“谭嗣同出生于一个传统的官宦之家,
其父谭继洵通过科举考试,取得了进士身份。
生于官宦之家的谭嗣同,自幼便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
五岁受书,即审四声,能属对。十五学诗,二十学文。
10岁,他拜浏阳的欧阳中鹄为师。
23岁,他在刘人熙的指导下,开始研究王夫之等学者的着作。
若从精神分析学派的角度来看,谭嗣同的童年缺乏母爱,这可能是他一生中常常陷入悲苦忧郁情绪的主要原因。
他的生母徐五缘性格‘性惠而肃’,对孩子们要求极高,一旦他们有过失,便会严厉体罚,‘折操笞不少假贷’。
更为不幸的是,谭嗣同11岁时,他的母亲与一兄一姊因病离世,此后他便由谭继洵的妾室卢氏照料。
据谭嗣同自己描述,
他是在后母的欺凌和虐待下长大的。
而父亲又常常偏听偏信,‘涵泳其苦,殆非生人所能任受!’
这使得他的成长过程充满了苦难,形成了非常怪癖的性格。”
“由于无法在家中获得温暖与关爱,谭嗣同从小就有离家出走、四处游荡的记录。
曾有一次,他持剑骑马,纵情射猎,连续七个昼夜驰骋千里,虽然因此而导致大腿肌肉疲惫不堪,但他却仍自得其乐,心满意足。
在他短暂的生命旅程中,他的足迹遍布新疆、甘肃、陕西、直隶、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等多个省份。
他观察各地的风土人情,广泛结交各界名士,官宦子弟、文人学者,更有不少‘江湖边缘人士’,如和尚、道士、绿林好汉,甚至是黑社会大哥等。
其中比较有名的便是大刀王五。
王五,祖籍河北沧州,回族人,因擅长使用大刀而绰号‘小五子’。
他不仅是华北地区声名显赫的江湖豪杰,还拥有自己的镖局,是当地社团的重要领袖。
通过与这些不同阶层的人士长期深入接触,
谭嗣同得以亲身感受荒野村镇的真实生活,
从而对当时深刻的社会危机,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
也正因此,
他才能发出‘风景依旧,但山河已改;城郭尚存,而人事已非’这样复杂而沧桑的感慨。”
“风景依旧,但山河已改;城郭尚存,而人事已非。又是一幅帝国晚景啊。”
“这个世界破破烂烂,但总有人在努力缝缝补补……”
“能力挽狂澜者,终究是少数。”
“说到力挽狂澜,我想起了明朝一个非常悲情的人物……”
“于谦,是吧?!”
“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