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悍如吕布尚且对他们畏惧三分,其他人又岂能忽视这二人的存在?
来自现代的刘协,迄今为止已经多次体会到史书传记有失偏颇。
史书一向以成败论英雄,不论是正史史官还是野史杂家,都以维护当代统治者的权益为己任,故而对李傕郭汜之辈肆意贬低,俨然无视其存在。
却不曾想过董卓雄霸京师,威慑天下,靠得绝不仅仅是他自己,如果没有李傕郭汜等一大批骄兵悍将做爪牙,为其张目,天下诸侯焉能惧怕董卓一匹夫?
现如今,刘协已深谙其中三味,彻底摒弃了低估任何一个诸侯或将领的轻视之心。
乱世中加一人无足轻重,改变不了历史进程,终将被历史洪流淹没,但是换一位皇帝,必将改变许多人的命运。
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或将领,在正史中连名字都没留下,但现实中他们的能量不容忽视,更不能低估。
而后世史书往往只看重结果,对过程不求深究,撰写史册时从结局向前梳理,能载入史册的名字无一不是当时颇有名气的名臣武将或其家族仍有不小影响力的门阀子弟。
对那些昙花一现或被历史洪流淹没的人物则不屑一顾,宁可杜撰一些名字,也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详查核实。
以至于现代人都知道史书是胜利者的功劳簿,失败者则是铸就成功的垫脚石。
“那史册温柔不肯~下笔都太狠~~
烟花易冷~人事易分~~~”
人一走,茶就凉,大浪淘沙,浪花几朵谁能辨?
沧海桑田,是非任人评。
……
辕门,箭塔。
伫立危楼,刘协手扶栏杆,俯瞰对面的李郭大军。
跃入眼帘的阵势与当日张济营门外的情形并无二致,但也有细微的差别,并且还格外醒目。
但见李郭大军阵前,贵为大司马的李傕身披重甲,袖子上系着黑纱,他身后的骑兵军阵中约有两千骑兵披麻戴孝,使得五万大军中弥漫着忧郁肃杀之气。
看到这一幕,刘协恍然想起自己不久前斩杀了李暹,事后才知道,狡猾奸诈的李暹竟是李傕的亲侄子。
并且,李暹曾陪伴小皇帝四年之久,对小皇帝的一言一行了如指掌。
回想当晚的情形,刘协不由得一阵后怕。
那李暹死死盯着他穷追不舍,还不声张,摆明着想活捉他,后来一反常态的狠下杀手,显然是识破了他的身份,企图斩草除根永绝后患。
可惜李暹聪明反被聪明误。
他既然能看出刘协的身份有问题,很可能已被面貌相似之人替代,就应该想到敢取代天子的人肯定不一般,绝非善类,因此他就该直接向李傕禀报,交由李傕决断。
不成想,李暹自以为是,认为多带些兵马就能杀掉刘协,从而知情不报,把秘密藏在心里,试图杀掉刘协之后再向李傕表功。
结果就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刘协斩下李暹的头颅,为郝昭、史阿和四十多名虎贲宿卫赢得了突围时机,最终他带领幸存的将士杀出重围,平安回到东郊大营。
事后刘协得知了李暹的真实身份,顿时大惊失色,连续两天都不敢休息,时刻准备着与李郭大军决一死战。
是的,决一死战!
刘协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如果李暹生前将自己发现的秘密告知李傕,刘协的身份就会迅速暴露,李傕肯定顾不上安葬李暹,势必第一时间出兵攻打东郊营寨,并在开战之前当众揭穿刘协的伪帝身份。
事情真要发展到无法挽回的地步,刘协也不打算辩解,解决身份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斩杀李傕,击败西凉军。
这不是杀人灭口。
西凉军五万之众,刘协纵有斩尽杀绝之心也做不到,何况他麾下的虎贲卫和杨奉军也是当事人,总不能都杀了吧?
决一死战的真正意图是,给西凉军创造一个恶意编排他刘协的理由。
只要打败了西凉军,无论他们说什么,质疑刘协的天子身份也好,诋毁他的名誉也罢,绝大多数人都不会相信。
这便是败军之将不足言勇的真谛。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