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寓来到穷经阁这座殿阁的二楼后,并没有急着去寻找有关甲骨文翻译的书籍,玉玦,石刻等,而是来到的一个小厢房。
这种小厢房也是当初创设穷经阁之时,特意加上去的,为的就是方便看书有感悟的修士,进入小厢房内进行短时间的闭关,彻底消化和掌握自身所得。
不知道这种小厢房受不受其他人喜欢,反正杨寓此刻觉得挺不错的。
里面空间虽然不大,只有客栈厢房的一半大但装饰简约,常年有淡淡的悟道香在香炉内燃烧,一旁不知有pn。
杨寓当即坐下,心神沉入元魂小天地,来到极边缘处,这里白雾迷蒙,只有十二个金火古篆在眼前飞舞。
“究竟该从哪个古篆上找到答案,从而释义,完全领悟封字诀那处关键疑难处。”杨寓好一会都摸不到头绪,他尝试去触碰这些古篆,却没有用,它们跟丹田内的无形收鬼壶一样,都属于有形无质的一类。
一刻钟之后,杨寓无奈地念起了封字诀的经文,但是他只念到第九十三道印诀的经文,就在此停住,并反复念诵这一小段经文,因为悟不透的关键点,就这在这一小段经文里。
当他念诵到第三遍的时候,或许这十二个古篆本身就有些许灵性,又或者两者有相似的大道至理,引发了共鸣。十二个古篆,有一个忽然脱离了原本飞旋的轨迹,从半空缓慢降落,来到他眼前一丈处。
正当杨寓略有诧异之时,这个古篆忽然破碎,骤然化为一篇经文。
“一个古篆居然是数千字的经文凝聚而成,有化繁归一的意思,等于凝聚了所有的精华和力量,跟封字诀最后归于一个封字有相同之理。”杨觉得又明悟了一些东西,当他看完整篇经文后,终于找到了自己需要的论述和释义。
因为经文中,有一部分就专门阐述了一部分封禁之道的玄奥之理,变化之道,以及如何转化之法,可以说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杨寓彻底了悟了第九十三道印诀的经文。
当下也不管其它事,继续领悟起后面的印诀来,期间依旧是反复推敲琢磨,但毕竟阅览了众多前人的古籍道理,他的见识和经验丰富了许多,所以此刻领悟起印诀来,比以前要快得多,半个月时间过去,他已经成功领悟到了第一百六十道印诀。
“快一半了,也不宜在这小厢房内呆太久的时间,免得引人注意和怀疑,剩下的回承德别院再领悟。现在,先去寻找译录甲骨文的书籍,玉玦或石刻。”杨寓出了小厢房,通过书架或者牌匾目录找到了古文翻译的区域。
这片区域不算很大,也没什么人,显然极少有修士对古文,乃至甲骨文感兴趣,让这里显得很僻静。
这里除了一个小书架,其余的皆是或大或小的石头,各种材质的石头都有,甚至还有古老化石。在这些大小石头的一旁,都各有一个小木桌,上面皆有一本薄薄的手札,多半是参研古文的修士留下的手札,他们将自己千辛万苦翻译出来的古文之意,记录在了手札上。
杨寓看了一下,这些大小不一,岁月不同的古文刻石,不少已经在曾经的风霜雨雪的侵蚀下有些模糊不清了,仅能依稀辨认。
有些石刻上,甚至不是古文字,而是很接近大自然景象的简单图画,寥寥几笔,很像更久远前蜕变出的象形文字。有珍兽和百鸟,也有山川和河流,日月和风霜,火焰和闪电等,都非常简洁,哪怕模糊不清了,也给人一种荒老的特别意味。
不久后,杨寓在半块残缺的大石上,看到了一道人影,此人似乎捏印而立,一旁还有文字,没错,是文字,而且几乎就是甲骨文。
“里面有两个甲骨文,好像跟我那块龟甲上的两个甲骨文一样,只是大小和笔划略有不同,应该是同样的两个字。”杨寓心中一喜,先是暗中催动了蛾空玉,然后施展了这些天博览群书领悟到的一个隔绝自身气息的小术法,然后在袖子中取出那块龟甲,瞥了一眼后,又快速收进了须弥戒。
“没错,确实是同样的两个甲骨文,也算有点收获了。虽然龟甲上有三十六个甲骨文,含天罡之数,但一下子能翻译出两个字,也不错。”杨寓想到这,立刻朝一旁手札上看去,手札立刻自行翻动起来。
里面的内容开头部分是一个叫徐客的五行境修士的自述,他自言天生偏爱古文,尤其是甲骨文,六百年间,走过诸域不少的地方,见到过不少的甲骨,也查阅过很多的古籍,这才掌握了部分甲骨文的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