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谦轻轻地点了点头,用低沉的声音回答:“对,就是他们几位。他们联合起来反抗司马师的军令,率军向洛阳进发,才有如今天子的重登大宝!”
听到这里,苏慕不由得感到困惑:“但这跟我们在幽州的情况有什么关系呢?”
张谦看着苏慕还是很急躁的样子,笑了笑,“将军别急,容我娓娓道来,既然打算给您讲明白,那就要有头有尾是不?”
苏慕看着张谦那么耐心地解释,自己有点不好意思了。他连忙挥手说:“先生,您继续说,我听着呢。”
张谦轻抿了一口茶水,清了清嗓子,然后继续说道:“将军您也是军中出身,自然明白大规模调动士兵必须要有明确的军令。而军令一下,便意味着必须有地方的粮草支援。没有粮草,大军维持不了多久就会陷入混乱,正所谓‘皇帝还不差饿兵’呢。淮南三叛的三位主将和一位偏将集结了近十万大军,要北上洛阳,他们需要一个名正言顺的借口。”
苏慕听到这里,忍不住插嘴说:“他们缺的就是个机会,一个听起来合理的理由,好让他们名正言顺地往北走。”苏慕刚说完,张谦就点头表示同意。
“将军真是聪明!”张谦夸了苏慕一句,然后继续,“没错,王凌、毋丘俭、文钦和诸葛诞这四个人联手,其实就是在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好让他们有理由带着军队直奔洛阳。”
“这个机会莫不是幽州这里吧?”苏慕下意识的说道。
“不错,就是这里!”张谦说道。
苏慕赶紧跑到后面翻找着坤舆图,就是一张大地图,很模糊的全国地图,看了看后思考着,不经意的说道:“这幽州得出什么事啊?能把准备进攻东吴的兵拉倒幽北。”
听着苏慕的话,张谦依旧小声的说道:“倾国之兵扣关,这事大不大啊?”
“倾国之兵?这附近哪里有国啊?”苏慕问道。
张谦用手一指地图的东北角,苏慕看去,“高句丽?”
“对,高句丽!”张谦说道。
苏慕的眉头紧锁,他知道高句丽,也知道这个国家后来被隋唐两朝三代帝王征讨,最后是李治给他们亡国灭种的。
“先生,我虽然写字丑,但是我认字,我原来在渔阳县当差的时候也看到过邸报,高句丽一直是朝贡的啊!”苏慕说着自己的疑问。
“将军,那是这几年,那年我也就将军您这么大,高句丽,带着棋子朝鲜,乌丸,扶余人,韦氏等一众从属,统兵八万号称二十万,气势汹汹的来榆关,还给皇帝下战书,说要平分幽州。”张谦说到这里,听了一下,苏慕点点头,示意他继续说。
“那封挑战信一到洛阳,整个朝廷都炸开了锅。我们大魏的男儿岂能容忍这种挑衅?于是,从上到下,大家都决定要灭了那个敢于挑衅的国家。”张谦说得非常激动。
“我懂了,皇上利用这个机会,把军队调到北边去。毕竟东吴和我们是同宗,像兄弟一样;而高句丽是外来的。”苏慕接过话茬说道。
“没错,而且听说东吴知道这件事后,还派了船队送粮食到渤海那边去。”张谦继续补充道。
“那后来呢?”苏慕问道。
“后来啊,毋丘俭被任命为主帅,因为他手上的马多,他带的部队在沸流水和梁口连续赢了两场大战,干掉了高句丽军队一万八千多人。高句丽的国王逃到东沃沮去了。毋丘俭接着包围并打下了丸都山城,那是高句丽的首都。但是因为下雪,他就撤兵了。第二年,毋丘俭又带了更多的人去打,这次不光从玄菟郡出发,连诸葛诞也从乐浪郡和带方郡一起上。他们再次拿下了丸都城,并追着高句丽国王一直跑到沃沮。另外,他们还打了那些跟高句丽一伙的部落,这样辽西和辽东就安全了。” 张谦把事情的经过都说了一遍。
“我懂了,胜利之后,皇帝肯定会亲自接见凯旋的大军,君臣上下齐心,夺回了属于自己的权利。”苏慕抢着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哪有那么简单,我的将军。军队是去了洛阳领赏,但那时的皇帝可不方便离开皇宫。还是皇上机智果断,在大军抵达之际,驾车冲出宫门,亲自来到部队前,身穿战袍。毋丘俭等几位将领虽然见过天子,但还是仔细核验了御印。”张谦说到这里,苏慕插话:“都亲自出来了,还验什么印啊?”
“玉玺,当然是玉玺啦!”张谦解释道。
“哦,先生,洛阳的事说完了,征伐高句丽的事也讲完了,那接下来呢?”苏慕好奇地问。
“没错,接下来就是咱们这边的情况了。随着北边战事的平息,皇上已经下令,加强边防,巩固疆土。”张谦说道。
“如此说来,幽州不至于无人驻守了吧?”苏慕追问道。
“将军,可别忘了东吴尚存,天下尚未统一。天子雄才大略,就算并州的司马家在晋阳搞叛乱,他也没慌,派了王凌绕道(延安一带)去北边守雁门关防止匈奴,又让毋丘俭带兵去摆平司马家的乱子,还有诸葛诞去打东吴。”张谦详细说着,把整个国家的大局讲了一遍。
苏慕聆听后,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片刻,细细权衡了张谦所分析的历史缘由。他推测着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高句丽在两次征伐之后,国力确实大受创伤,然而它的附庸势力并未受到太多影响。加之后来并州晋阳的叛乱牵扯了朝廷的注意力,使得辽西、辽东未能及时设立郡县、派驻官员和驻军。这一系列政治举措的缺失,无疑让外族不再感受到我们的震慑存在!”
苏慕的分析让张谦深感赞同,他一边点头一边回应道:“将军所言极是,情况的确如您所分析。尽管高句丽已在战场上败于我军之手,但它的从属势力仍旧潜伏着,不断窥探我大魏边疆。再加上晋阳的叛乱牵扯了朝廷大量的注意力和兵力,导致我们在辽西、辽东的控制力不可避免有所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