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廖平胜时,她说,1980年代,于信凤、廖平胜、黎玖平等学者都有考试学的著作。我们以华中师范大学的廖平胜为最正宗,追认他为是考试学始祖,这是全世界公认的。
围绕刘海峰的是一大帮博士学者,其影响力最为盛,我们可称之为刘海峰学派。刘海峰是科举学的创始人,科举是古代的高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民主、最公正。王亚兰校长说,我的老师是陕西师范大学的泰斗级教授田建荣,田老的老师就是刘海峰。刘海峰培养的其他的博士,也个个都是鼎鼎大名,比如说李兵、郑若玲、李立峰、李木洲,等等等等。
讲到了刘典正,那是一篇一篇的论文。后附,他的成名作的一部分。
附录:
大学生就业考试之统一与分闱方案的理论纲要
——基于按劳分配原则为中小学生有效“减负”并给大学生合理“增负”
(刘典正)
摘要:大学生就业机会通过国家统一考试的方式分配,可有效解决四个问题:1、为中小学生有效“减负”,2、为大学生合理“增负”,3、素质教育成为一种可能,4、按劳分配原则得以更充分的践行。社会主义基本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即劳动成果按劳动贡献分配,即按贡献分配。那么,就业机会需按劳动能力分配,即按能力分配;而升学机会需按劳动潜能分配,即按潜能分配。中小学生的劳动潜能,可通过考试测量;大学生的劳动能力,也可通过考试测量。
关键词:九等考试制?按劳分配?分闱减负?增负
引言:引言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因考试泛滥如洪水,怎样可以使之静下来,且有序流动?有大学生无所用功,因动力不足如死水,如何才能让他动起来,并充满希望?治水,我们是有办法的:禹用的是疏导的方法,顺水势而引导;现代我们可以筑堤坝,蓄水势而利用;更有南水北调,可以将水从多余之地导流引调到急用之处;不仅可以解决缺水和多水的问题,还可以化两害为两利。治负如治水,我们或许也是有办法的:中小学生负担重,可顺势疏导;大学生负担轻,宜增压调适。我们是否可以设计一种考试,把高中毕业的高考压力上调到大学毕业,既可为中小学生有效减负、又可给大学生合理增负?
如上所述,中国学生学业负担整体上表现为不均衡:中小学生负担过重,大学生负担太轻,问题的根源是“饭碗”。高考在切分升学机会的同时大体上影响着就业机会,这一机会分配机制显然让高考超载。中小学生负担重,主要是因为高考的导向及其“有考——才教——方学”的应试逻辑:1、利益诉求,考上好大学意味着好就业;2、有些科目高考有考,有些科目在高考的范围之外,造成学生片面畸形发展;3、地方追求升学率,学校的利益与学生的成绩挂钩,老师被迫成为学生压力的扩大器。大学生负担轻,主要是因为:1、学习和近期利益无直接关系,除极少数特殊极端情况都能顺利毕业;2、所有科目,正常学习或稍作努力,都能及格达标;3、老师把关,沿续人情世故的历史文化惯性,难以严格。由于建国以来,直至上世纪未,大学毕业包分配;现在就业,公务员入职、企事业单位用人等,多由人事考试;考生大多是应往届大学生,且往届生档案多在各自县(市、区)的人才交流中心。我们主张:就业考试全国统一,定额到各高校和各县级人才交流中心;并城乡男女分闱。试图用考试及其压力上调的办法,最终使教育回归教育性,选拔性竞争放在合适的年龄段,实现学生负担合理、健康发展的目的。
我们默认:人是要追求发展的,正如水要流动,是自然的;则治负之要为“导向”。考试就具有导向作用:廖平胜认为考试有督导的功能:“具有强化和导引的作用”,是社会系统人力资源开发的“导标”,是学校教育的“航标”,是教学的“整速器”;[1]郑若玲习用“指挥棒”这一形象的称谓,在她的博士论文《考试与社会之关系研究——以科举、高考为例》正文中出现27次,并参考文献中有自己的文章《试析高考的指挥棒作用》1次;周序则用“规训”这一表述,“‘应试主义’规训”使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位于“升学率”,同时使老师也“处处被束缚”,但“规训并非天然就是一个彻底的贬义词”[2],乐观地认为“革新命题技术,将成为改变我们受控于‘应试主义’状况的一条可能路径!”。[3]
周序的乐观我们是认可的。当然,试用上调考试而改变“导向”,已不再是“革新命题技术”之改变考试内容,而是改变考试的制度形式使“规训”的目的回归“教育性”。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化考试形式当然要结合革新考试内容,是我们试图使学生发展不受“负担不合理”困扰的解决之道。接下来,我们先呈上以大学生就业统考为核心的考试方案,其说明及理由随后。
参考文献:
[1]廖平胜.考试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74.
[2][3]周序.应试主义[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7:69-70,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