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爸爸买调料回来了,他一眼看到儿子脸上的红晕,就知道孔文龙喝酒了。孔爸爸生气了,比较严厉地斥责着儿子说:“回来第一天就喝酒,太不像话了!”他当然也想儿子,毕竟是3年没见了。
孔妈妈连忙挡住孔爸爸,说:“你儿子是第一天回来,你就别骂他了”。母亲对儿子的爱总是无边无际的,尤其是对小儿子。自古老话就讲:大孙子、小儿子,那都是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的心头肉。
正是由于父母这样的溺爱,才养成了孔文龙的为所欲为、胆大任性的性格,终于酿成这次在海南的祸事。孔爸爸倒是比较理性,他对儿子父爱失度,必要的时候也会严加管教。
孔妈妈问孔文龙说:“你怎么一点行李都没有啊?”她主要是指被褥和锅碗等基本生活用品。孔文龙告诉孔妈妈说:“那些东西我都留给当地的朋友了,都成了一堆破烂了,带它们回来,既晦气又没面子,还怕在家门口被邻居看见指指点点的。”
孔妈妈有点可惜,那床被褥可是她花了好大功夫一针一线为儿子缝制的。好在家里被褥不缺,她马上就翻箱倒柜为儿子又找出了一套。
...........
孔家是三秦人,老家在西京市周城县城西南八里路的孔家村。村口有一个石碑,上面记载着北宋年间,几个山东曲阜的孔子后人迁徙到了这里,据今天已经有700余年的时间了,现在全村几乎都姓孔。孔爸爸叫孔继东,是继字辈的,是孔子的第69代子孙,孔文龙是广字辈的,是第70代。
只是孔文龙因为在文革期间降生,赶上了时代潮流,大人们唾弃了代表封建残余的论字排辈取名字的歪风,不再延续祖祖辈辈传下来上千年的习俗。包括哥哥孔金龙的孩子,都不再以“昭”字辈取名了,可惜了,这算不算是数典忘祖啊?
...........
晚饭时,下了班的哥哥、嫂子、二姐和二姐夫都来了。还有孔文龙的外甥,他二姐的独生儿子亮亮,他马上就2岁了。除了远在南京的大姐家三个人以外,全家人都到齐了,大家用张罗了一整天的丰盛饭菜隆重地给孔文龙接风洗尘。
孔爸爸原来是西郊的军工厂庆东公司的基层干部,在上世纪60年代就成了高级技工,以每月72元的工资傲视全厂,这一直是孔妈妈的骄傲。当时孔妈妈的工资是53元,其实也算是不少了,两个人上班养活4个孩子,还要周济在老家周城县的两家父母,甚至还经常在经济上帮助双方的兄弟姐妹。
现在想想还挺可怕的,就这在当时同龄工友群里,还是过得好的模范家庭。孔爸爸性格沉默理智而且心灵手巧,以前家里的很多大小家具都是他亲手打造的。那个年代真是充满了魔性,国营大厂的全职工人,居然都有大把的时间来做家具,这让现在的“996”们想都不敢想。
孔妈妈特别勤快,性格豪放泼辣,干起活来一点都不输于男人。她是全职上班,还要照顾家里的4个孩子,孔妈妈大包大揽地做着家务,居然什么都不耽误。4个孩子几乎是一个比一个大一岁多,差不多是手拉手降临到这个普通的家庭的。
正因为孔妈妈的能干,孩子们从来没有一个人挨过饿、缺过衣。现在想想,他们的那一代父母真是超级伟大,对家庭和孩子是无私的奉献,完全没有一点点考虑自我。现在的小家庭,两代人甚至3代人加在一起抚养一个孩子,还总是感到劳心劳力的。
孔爸爸以前是厂里的车工,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提前几年按病休退了下来。然后他开了一个小的机加工作坊,先是买了一台旧机床,后又雇了2个临时工,就这样干了起来。
孔妈妈在厂里时是钳工,车工的活她也不含糊,经常去小作坊帮助孔爸爸。有了二老的如此付出,才有了孔家后来比左邻右舍都好很多的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