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上水村,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雾气,空气有点潮湿,但却很清新,还弥漫着一丝丝的花香。村民们世世代代也早已习惯了这略带潮湿的环境。
上水村处于岷山的半山腰南面,一条弯弯曲曲的土路通往外面,大概有五六公里的样子才到山脚下,方圆四五公里也就这么一个村子,显的是那么的孤独。
岷山海拔一千多米,尽管海拔并不高,面积却不小,上水村交通闭塞,也就那么二十来户人家,属于人迹罕至的地方,村里的人没有什么大事很少去外面,出去一趟也不是那么容易,关键是没有交通工具,唯一的一件算是交通工具的就是村里的牛车了。
此刻的李想,正行走在狭窄的山路上,他几乎每天都要经过这条小路,小路的尽头就是村里的那间教室。
这个点也是村里人一天忙碌的开始。
“李想,这是准备去上课了?真羡慕你,不用每天都干活,哪像我,每天都累的半死”
说话的是李想的童伴,名字叫葛二蛋,他们两个是从小光着屁股一起长大的,在整个上水村,和李想关系最好的也就葛二蛋了,其他的孩子知道李想有那种病,都很少跟他玩,可葛二蛋却丝毫不管那些。
李想看着眼前路过的葛二蛋,走过去用拳头锤了他一下。
“都马上要当爹的人了,还不知道上进,小心小莲晚上不让你上床”
这个二蛋,今年也是十五岁,比李想大几个月,今年刚刚和本村的小莲结婚。
听到李想这样说,二蛋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后脑勺嘿嘿地笑了两声,笑容里带着几分害羞和憨厚。
“你小子将来可是要吃公粮的人,全村里谁不羡慕?哪像我,修理地球的命,我咋就没你这脑子,哎”
所谓吃公粮九十年代的意思就是铁饭碗。
葛二蛋对于李想在学习上的天赋佩服的五体投地,整个上水村的人们也都认为李想将来肯定能有出息。
“好了,不和你说了,我要下地干活了,不然小莲又该发飙了”,葛二蛋说完还向四周看了看,一转身走了扛着锄头走了,自从结了婚,在小莲的训呵下他不得不变的勤快起来。
李想笑了笑,这个葛二蛋,还没怎么着就这么怕老婆,不由的摇了摇头。
教室位于村里的西南角,也是村部的所在,而李想的家在村子里的东南角,村部只有两间石头房子,一间做了教室,另外一间就是平时村里人开会的地方。
看看天色还早,其他学生还没来,李想就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开始朗读课文。
几乎自从李想上学以来他都是第一个到教室的人。
教室里有十来张破旧的桌椅,都是村里人自己弄的,已经很是破旧,趴在桌子上稍微一动就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待兴。。。”李想开始朗读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这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一首古诗,诗中作者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总能让他热血沸腾。
读古诗算是热身,他早已背的滚瓜烂熟,只是李想觉得古诗之于文学言简意赅,意境深远,往往能让他沉醉其中。
“王老师早!”李想看着走进来的年过花甲的王老师,恭敬的起身。王老师是他的启蒙老师,也是他从上学到现在唯一的一位老师。
王老师已六十多岁,灰白的头发,一身洗的有点发白的中山装,手机拿着几本书,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镜,面容慈祥。
“早!”王老师看着这位自己教书以来最得意的学生不由的老怀宽慰,面露微笑。
由于上水村交通不便,贫穷落后,外面的教师没人愿意来到上水村教书,因此,王老师是上水村唯一的一位老师,不论高低年级,从小学到初中,不论语数外还是数理化史地生都是他一个人教,与其说教倒不如说是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他本来是教语文的,现在倒好,经过这么多年竟然慢慢的成了全科教师。他也是一边学习一边教孩子学习,唯一让他能轻松一点的是全班也就十来个学生,还是小学的学生多一点,像李想这样,能够在村里读到初三的也就李想一人而已。
王老师虽说文化程度不高,但他这种教书育人的精神以及教学态度令整个上水村的大人小孩都对他无比的尊敬,村里的很多事都争取他的意见。
接下来王老师又像朋友一样开始对李想进行谆谆教诲,马上要中考了,他不放过任何一点能提升孩子成绩的学习机会。
学习对于贫穷的上水村的孩子来说是件最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