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他踏上改革这条路开始,就没想过要成家,因为他已经可以预测到自己的结局,又何必去牵连他人。
而嬴渠梁不愧是他的知己,早猜到卫鞅会这样想,所以才想要在王室中甄选。
如此一来,王室联姻,他卫鞅就是老嬴家的女婿,那些虎视眈眈的老世族便不敢轻易动他。
可他卫鞅,似乎就是为变法而生,这样一个铁面的执法者,又怎会沉溺于儿女私情。
“君上,请代我谢过太后,但她的好意,恕卫鞅不能接受。”
嬴渠梁早知道卫鞅会拒绝,抬眼看了景监一眼,似乎怪他多嘴非要提起此事。
“行,那咱们就不说这件事了,给你看样东西。”
景监把随身携带的竹简递给卫鞅。
“赵国攻卫?”
卫鞅看到卫国时,心里暗自一沉。那中原之地可是他的家乡,虽早已没了亲人,自己也在外漂泊许久,但故国被攻,任谁心里也不自在。
“继续往下看。”
“依君上看,魏国会发兵救卫么?”看完,卫鞅将竹简放下。
“会。”
卫鞅点了点头,陷入沉思。
“但他要怎么救?借道韩国?绕到楚境?”
嬴渠梁微微一笑,故意打着哑谜。
“我们不用管他怎么救,只要魏王发兵,我们可以趁此机会东出函谷,夺回河西。”
河西对于秦国有多重要,卫鞅知道。
秦国若想要继续发展,想东进,就必须夺回河西要塞、兵出函谷关,才有资格参与中原争霸。
河西被魏国夺取这么些年,老秦人一直都在窝着火,若河西抢不回来,那么秦国就要永远被锁死在关中地区和西北边陲,偏居一隅。
“君上,恕臣直言,我军此时不宜出兵,至少,不宜夺回河西。”
“为什么?”
嬴渠梁脸上有些愠怒,只是在刻意压制。
变法三年,各方虽有变动,但已初见成效,可依卫鞅来看,这些远远不够。
他的目标,不只是让大秦恢复国力,而且还要筑造一支所向披靡的铁军。
“魏武卒的战斗力天下皆知,就算侥幸能抢回河西,恐怕魏王回过神后,还要再来争,到时候又是一场血战。”
嬴渠梁的右拳重重地锤到了书案上,卫鞅看时,碗盘都差点滑落在地。
“怕他个鸟!大不了跟他打!”
“若君上真要一意孤行,那新法将功亏一篑。”
嬴渠梁皱眉,没好气地问:“那怎么办?白白错失这么好的良机?”
阴暗的光线下,卫鞅脸上是罕见的平和笑意。
“攻魏、伐韩。”
【秦国在商鞅变法后的没几年就和魏国爆发了河西之战,这场战役前前后后打了三年,从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魏国援助,秦国就开始在背后偷塔。】
“娘的,你怎么不早说?”
魏王颓废地坐在朝堂的王位上,下面的臣子个个愁眉苦脸不作声。
自己决策失误,出了事反倒怪天?朝臣们不敢言而敢怒。
骂过之后还是要相求于天,魏王真希望这个时候天上的人能多说几句,提示他接下来到底该怎么做。
只可惜,他魏国不是上天的宠儿。
现在的情形是,魏国发兵救卫,并且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和楚国求援。
秦国就是趁这个时候钻了空子,在元里跟魏军打了一仗,不仅胜了还占领了魏国的少梁。接着,依据卫鞅的谋划,嬴渠梁派公孙壮领兵伐韩,占领了韩国的上枳、安陵和山氏三地,成功把脚插在了魏国和韩国的交界。
魏国现在就是处在腹背受敌这样的一个尴尬境地。
当初魏王决定出兵救卫时,朝臣死活都不同意,怕秦国在后面搞鬼。
大魏王一意孤行,蛮自信说自己筑了条长城,他秦国的铁骑踏不过来。
谁知,还不到一年的时间,魏王就啪啪打脸。
这是公元前353年。
天下谁也没想到,齐国有动静了。
赵国来楚搬救兵的时候,楚王表示作壁上观,不愿涉足中原人的事。
于是赵国转身过来找齐国,君主田因齐倒是爽快,二话不说直接答应,派了大将田忌率兵救赵,还给他配了一个顶级军师,孙膑。
田忌用孙膑的办法,不去直接救赵国,而是奔着魏国的老巢去。这招倒是像秦国,人家偷塔,只不过他更狠,偷的是水晶。
齐军佯装要攻打魏国的国都大梁,引诱在赵国领军的庞涓回师救援,结果在半道设下了埋伏,生擒了庞涓。
墙倒众人推,从不管中原战事的楚国也派兵到魏国来倒打一耙。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又是在这个时候,秦国趁机包围了魏国的古都安邑,并于次年由卫鞅率军收回了一部分领土。
短短几年间,魏国从天下强国变成了众矢之的,魏王只能拉下老脸去跟各国挨个结盟讲和。
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到老秦这儿的时候,魏王觉得自己的优越感又回来了。
于是好战的魏王下令调转马头,把秦国偷去的城池再给抢回来。
果然如卫鞅所预判的那样,迫于魏军压力,再加上国内预备着的第二次变法,嬴渠梁忍痛割爱,只能与魏国重修旧好,并老老实实奉上了占领的魏地。
这场为时三年,涉及几国的大战就此结束,就当天下诸国都以为可以消停片刻的时候,天幕再次传来声音。
秦国,要开始第二次变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