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遇见的几条收鲜船都是说客家话,杨父他们的方言也得发差不差,区别就是那么几个语调和词。
前前后后遇到了4条收鲜船。
都因价格不美丽而分开。
到最后一条船的时候,发现这位老哥和童瑶他们聊得真不错。
童瑶这边会来事,送他几斤新鲜鱼货。
无论啥时候,逢人三分笑,礼数已先到,都能打好关系。
老哥见这童瑶这些外地渔民人品不错,好心带路,去岸上码头交易。
真的幸运,先前看这条收鲜船的样式带着棚子,杨父多嘴问了一下。
没想到这老哥还是琼岛这边的蛋家人。
同为蛋家人啊,关系又亲近了几分。
这位老哥拍着胸脯保证,带几条船去和大部队碰面。
几条船并排开进渔港口,所有人都站了起来,眺望过去。
新奇、震撼、熟悉……
众人感受各有不同,却又深深看入了迷,一时间忘记发声。
童瑶偏偏视线,就看到沙滩上,有一排排的高脚屋。
她脑子里猝然闪过几片画面,凝神半息,这不是上辈子,某个夜里刷到的旅游攻略吗。
虽然她没条件旅游,但不妨碍大数据推送。
闲着也是闲着,她就看了,没想到还真看进去了。
艾玛,这个地方、这个地方不就是蛋家人居住最多,最集中、规模最大的渔港吗。
那,这…真真是大本营了啊。
她嫁给杨清桦,成为蛋家村媳妇,蛋家村对比周边三个大村子,实在是小。
都没有五十户人家。
这边有多少呢,足足四百多户人口,真正意义上的大村子。
过个二三十年,能有上万人口。
这里的蛋家人还自发建起蛋家文化博物馆。
又有着名的蛋家鱼排,直接成为旅游打卡景点。
老哥如此热情,是不是想招新啊?
童瑶幽默的想。
——
琼岛,是祖国最南端的海岛,是一个“四时常花,长夏无冬”的地方。
它也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岛屿,岛上居住着多个民族。
不光有汉族,还有许多少数民族,如黎族、傣族、壮族、回族、苗族、布依族等。
要问这些民族的历史,那要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了。
就说说近代。
琼岛近代发生过几次热潮。
50年代的“橡胶热”,60年代的“垦荒热”,70年代的“育种热”,80年代的“开发热”。
童瑶他们登岛的时间是84年,此时的琼岛还未成为特区,未吸引“十万人才过海峡”的壮观景象。
也没有成为几十年后的度假天堂,
尽管现在处于相对落后,但只要来过的人,却不得不感叹它气候之暖,它的风景之美。
晚霞洒在古朴的渔港上、归港的渔民上。
是那么的欣欣向荣,是那么的热闹非凡。
要是提前几年,琼岛是封闭的,外地人登岛极难。
饶是如此,60年代的琼岛,也建设了涉外九点华侨大厦。
在前年,琼岛也有了第一家外商投资,这家企业引进了捕鱼设备,由当地政府组织渔民进行捕捞海鲜产品,运往香江。
就童瑶现如今看到的,港内已经有少量鱼排了。
鱼排是什么,就是直接建在海湾渔港的海面上,用来养殖海水产品的区域。
八零年代中期未到啊,童瑶她们那边搞鱼排养殖,别说十里八村了,就是整个县都没有咧。
真正开始引入技术的时候,得90年代中后期。
就是上次碰到那位卖羊羊羊的大爷,他们县城是搞海水珍珠养殖的啊。
可是又不是他们村,而且就算养,也是几户,还是富裕些的渔民大户养的。
由此可见,琼岛一直在努力发展,奋力走在改革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