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只能靠着翻看朋友当初送给他的几本书,来打发空暇时间,这些书中,就有建国后的三大神书。
只是因为穿越后,他的实力还不够,不敢做出太大的变革,要不然大明早就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过也快了,这一战之后,只要能够让建奴铩羽而归,朱由检就能积攒到足够的威望,心中的那些想法,也不会只是落于纸面。
靠着皇帝搞出来的精良武器,明军在战斗中越发的勇猛,和建奴的精锐杀的难分难解。
虽然距离太近,后续过来支援的明军,也不能使用燧发枪,对建奴进行远程打击,可靠着刺刀,也挑的建奴人仰马翻。
随着双方不断的加码,越来越多的士兵在激战中死去,两军交战的那一块土地都被鲜血沁成了血泥。
到此刻,明军前面几排的士兵,早已是伤亡殆尽,后续补充来的士兵,也换了好几茬。
张五六这次依旧被命运眷顾,虽然挨了几刀,可既没有被砍中要害,也没有缺胳膊少腿。
他还刺死了三个建奴,靠着这功绩,最少也能给家里再弄三十亩地。
“主子,”
作为防守方的明军伤亡都如此之大,进攻方的建奴更是死伤惨重。
固尔玛珲身边最后的一个亲卫,用手抓住刺入他胸膛的刺刀,吐着血望了他的主子一眼后,也是不甘的咽下最后一口气。
而固尔玛珲这位镶蓝旗的法理继承人,此刻正高高的挂在一把长枪上,死的不能再死。
死去的建奴高层不光是他一个,许多在历史上靠杀戮汉人,被满清朝廷授予爵位的大人物,也是无声无息的在这死去。
而他的另一位堂兄弟文顾,更是早他一步,被几个明军用刺刀捅死。
迈扎礼和他带来的四个甲喇,如今还活着的不足三分之一,见到这情形,哪怕是眼睛都红了的莽古尔泰也冷静下来,与阿敏带着残部撤退。
在他们撤退时,明军的火炮与子弹,又对两蓝旗进行了一波收割。
到最后,两蓝旗真正活着脱离战斗的部队,已经不足六个甲喇,兵员可以说是减少了一半。
看破阵无望,莽古尔泰与阿敏也不再强攻,改为了骚扰牵制,期待着左右翼那边能取得突破。
不过他们注定要失望了,面临困局的不只是他们两蓝旗,多尔衮率领的正红旗与汉军,对上秦良玉的防守的左翼,也没有占到丝毫便宜。
作为最晚到京师整训的部队,而且因为兵种的缘故,左翼算是最薄弱的一部。
不过实力不如其他的明军,可他们的统帅,却是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上,唯一一位,凭借着战功封侯的女将军——秦良玉。
她训练出来的白杆兵,虽说最擅长的是山地战,可依靠着钩可砍可拉,环则可作锤击的长兵器,依旧是让多尔衮,像是狗咬刺猬,无从下嘴。
对于秦良玉的白杆兵,多尔衮早有印象,这是一支腐朽的明军中,少有的敢战之兵。
浑河血战时,白杆兵哪怕是被建奴的大军包围,也丝毫不乱,如同戚家军一样,战剩最后一人,给建奴带来了巨大伤亡,成为了建奴心中少有的阴影。
只是迫于黄太吉的压力,再加上正红旗不是自己的,多尔衮也是硬着头皮,对秦良玉的左翼军阵,发动了数次猛攻。
左翼明军在建奴这种不要命的打法下,哪怕战力有所提升,可也是损失惨重。
游击左良玉战死当场,猛将贺人龙也是身负重伤,一身素袍的秦良玉,浑身都被鲜血染红。
有好几次,建奴都突破了明军防御,可就在军阵摇摇欲坠之时,那些明军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
残酷的战斗,没有把这些明军击溃,反而是把多尔衮手下的汉军,基本上拼个精光。
看损失太大,一些正红旗的将官开始对多尔衮的将令,进行阳奉阴违,出工但是不再如同开始时那样出力。
毕竟多尔衮不是正红旗的主子,不可能像是指挥两白旗一般,那样的得心应手。
看事不可为,多尔衮也不再强求,懒得去给黄太吉告状,学着两蓝旗的两位哥哥,开始了摸鱼。
这时候,建奴方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阿济格率领镶红旗与蒙古军身上。
如果说双方的前军战场,是残酷的血肉磨坊,那么右翼的战场,则是骑兵间的对决。
明军的右翼,统帅是曹文诏,这位明末勇将一直效命在辽东,是明军中少有的骑将。
他的两个副手,虎大威与猛如虎,都是塞外归来的降卒出身,之所以能够崭露头角,靠的就是一身的骑射功夫。
从历史上的记载可以得知,大明虽然也缺马,却远不如宋朝那般严重,宋朝是真的没有一处养马地。
在原本的已己之变中,黄太吉在京师的南苑的皇家园林中,就获取了大量的马匹,可以分给全军,大明战马得数量之多,由此可见一斑。
这两年多,曹文诏带着猛如虎与虎大威,在崇祯皇帝的支持下,抽调了进京明军中的全部骑兵,其中不少都是一些将官的家丁,战斗力相当的彪悍。
在杀了一些刺头,淘汰掉一些病弱后,曹文诏对他们经过进行了疯狂的训练。
虽然比不上从小就在马背上的蒙古人,但是碰上建奴,差距也并不大。
朱由检为了稳妥,还给他们配备了新式的马枪,临阵后是不可能再装填弹丸,可也是一个不小的助力。
况且这些骑兵最厉害的,并不是骑射有多精湛,而是他们一直磨合的阵型。
欧洲最为流行的骑兵墙式冲锋,这一战术说不上多高明,可却能保证,交战时没有了逃兵。
这样的阵容对上蒙古骑兵,可以说是天克,哪怕加上阿济格的正红旗,建奴方面也不占优。
在前军和左翼拼杀的时候,右翼的双方部队,也展开了明金两方,最大一次的骑兵对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