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是方孝孺懵了,就连藏在暗处的朱元璋和朱标也懵逼了。
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年仅八岁的雄英,居然心思这么深沉,考虑事情这么老成。
这些问题,就连朱元璋自己都没有考虑过,或者没有答案。
比如第一个关于大明宝钞的问题,他自己就百思不得其解。
明明朝廷都规定好了,宝钞印有一百文,那就是价值一百文铜钱。
可是百姓们用着用着,却总是让宝钞逐渐贬值,一段时间下来,一张一百文的宝钞,可能就只能兑换二三十文铜钱了。
问题的根结到底出在哪里?
这一点就算是那些饱读诗书,满腹学问的朝廷大员,也是费解不已,给不出答案。
第二个永不起科令,朱元璋在制定这条法令时,出发点也确实是为了老百姓考虑,有了这条法令,百姓们开垦新田的热情空前高涨,如此下去,大明百姓当然会一年比一年富足,为何雄英却问,这条法令会给未来带来怎样的影响?
这个影响,指的是正向的影响,还是反向的?
至于第三条,朱元璋更是直接皱起了眉头。
若是别人还敢妄议藩王分封制,他一定会勃然大怒,将其满门抄斩。
毕竟这一点,当初他制定颁布这个制度时,那些劝谏他的臣子,就已经有了亲身的体会,足够给后来者作为警示。
可现在朱雄英问的却也并非没有道理,如今分封各地的藩王,只有寥寥十几个,不会给朝廷国库造成任何负担。
可若是藩王们一年一年开枝散叶下去,藩王宗室的人口越来越多,百年之后,是否真的会对朝廷财政,造成严重的影响?
此时此刻,朱元璋恨不得直接冲出去,拉住朱雄英,问问他到底有什么见解。
而讲堂内,方孝孺嗫嚅了很久之后,却是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最后只是沉沉的叹息了一声,说让他暂且回去想想,然后便径直离开了大本堂。
见状,朱元璋正要带着朱标现身,将朱雄英叫来好好聊聊。
却见方孝孺走后,朱雄英立马转头对徐达的儿子徐膺绪问道:
“膺绪,你找到的那个胡商,当真携带了形似番薯的货物?”
徐膺绪赶忙点头。
“走走走,赶紧带我去。”
而后又熟稔的对另外几人吩咐道:
“你们也跟我一块儿去,要是那个胡商不配合,就别怪本太孙不客气了。”
几个国公的子孙纷纷点头,起身跟了朱雄英的脚步。
很快,讲堂内就只剩下了三位皇子。
朱元璋见状,愈发皱起了眉,困惑道:
“那毛崽子带着一帮子人,这是要去哪?”
太子朱标看着自己儿子带着呼啦超一帮跟班,耀武扬威的走出了大本堂,默默答道。
“方才雄英说什么胡商,番薯,想来应该是去找那胡商了吧?”
朱元璋登时立起了眉头,斥责道:
“荒唐,你这爹是怎么当的?雄英才八岁,你就放心让他带着一帮毛孩子出宫胡闹?”
太子朱标满脸委屈:“爹,儿臣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开始背着我溜出宫了啊。”
朱元璋拂袖冷哼了一声:“派人暗中护卫,保护雄英的安全,同时也盯着点,弄清楚那毛崽子最近到底都在干些什么。”
“还有,你找机会去探探雄英的口风,问问他那三个问题,他自己有什么见解,及时回禀。”
太子朱标躬身应是,心中也同样充满了疑惑。
不仅是他。
————————————
原世界。
洪武时期。
原大明的朱元璋和朱标、朱棣等人,同样看的是一脸懵逼。
这还是那个年仅八岁的太孙朱雄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