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的两位镇村两位干部笑容满面,乐呵呵地看戏。
江宁忽而正色道:“苏老,希望您再熬几天,今日下午施工队就能入场,争取五六天时间之内重新建好房屋。您不用考虑资金问题,乡政府负全责。只是,如今重建老屋,还得听您的意见呐,是否恢复老屋原貌?苏老,您是烈属,乡上无论再困难,都必须解决任何诉求!”
老人抽几口旱烟,望着自家老屋方向,温声道:“如果乡政府有心,就修两间正房一间偏房吧,两间正房一间设堂屋,一间用作卧室。我现在就一个孤人,房间再多也没用,何必浪费呢?”
江宁点了点头。
老人继续讲:“这次雪灾,不晓得全乡多少房屋倒塌,也不晓得乡政府得花去多少钱,能节约一分算一分吧。我家林地里有不少桉树,只要需要,就让施工队去砍伐吧。”
“后生啊,我可听出门道来,文娃子一口一个‘我们江书记’,说明您在村干部中威信很高,大家都认可!苏老汉不晓得还能活多久,房子嘛,只要能遮风挡雨就行,其他不讲究,只是希望您能带领老百姓致富,过上好日子。”
江宁再次点了点头。
苏老汉神情矍铄,两眼泛光,拿烟枪在地上敲去锅头里的烟垢,边收拾烟袋边说了一句话。
“我家狗蛋战友每年清明节都会来安树村扫墓,后生们都说,横山太落后啦!”
江宁这次没点头,也没打算给苏老汉畅想横山未来,只是再次抓住老人的双手,使劲握了握。
老人不知为何忽然眼角酸涩,望着年轻人,一脸恬静。
那一年,风雪交加,年轻的江宁读懂了许多。
临近午时,一对高矮胖瘦互补的夫妇,各自背着一个大背篓,沿着清早乡政府救援队伍路线,一样地穿过崖口村那棵高大黄桷树下面的岔路,相互叮咛几句,各自踏上通往山南山北的雪路。
当看到出现在视野里的赵宝安时,坐在桉树村村公所屋檐下与苏老汉拉家常的江宁顿时红了眼眶,心中尽是深深的自责。
乡救援队下村,本可在老乡家搭伙吃饭,只需付饭钱。当时自己只想到不便打扰百姓,而且很可能即使付钱对方也不会收下,从而增加了群众负担,于是就随口安排食堂师傅送馒头。
可是,食堂师傅夫妇为此将在短短一个小时内,将馒头送至四个工作组所在的村落,总路程将近二十里呢,尤其是背着背篓在雪中行走,要多辛苦有多辛苦。
江宁跑出村公所,应向风雪中来人。
苏老汉抬头看到,党委书记接过来人的背篓,抱在怀里,两人有说有笑走进院坝。
来到屋檐下,那位瘦高个来人揭开背篓盖子,竟是热气腾腾的大白馒头。
待赵宝安将蒸笼端出来,江宁见背篓里还有一盆热水,随即明白用处何在,于是暗记在心里,也没怎么表现脸上。
行走十几里山路,只为干部们吃上热乎馒头。
我的可爱又可敬的干部们呐!
江宁捧起三个大白馒头,双手递向苏老汉,笑道:“老人家,我们老赵家老婆蒸馒头可是好手艺呢,您尝尝!”
老人接过馒头,心头比馒头还热乎。
江宁对村支书说道:“让老赵休息一会儿,越文负责将馒头送去各现场点位,让干部们赶紧填饱肚子继续干活。”
苏越文朗声唱喏一声,给在场人各留下两个馒头,背上背篓快步离去。
赵宝安抽着江宁递上的香烟,瞧着香喷喷地吃着馒头的苏老汉,笑呵呵地说:“老人家,哪里还有咸菜,就着咸菜吃馒头,香着呢!”
老人一边啃着馒头,一边点头,含糊地应道:“是呢,是呢,这是我苏老汉这辈子吃到的最香的馒头了!”
江宁撕下一片馒头屑喂进嘴里,问道:“冬婶呢?”
赵宝安望了望越发稠密的雪花,顺口应道:“应该也快送到了吧?”
江宁将剩下半块馒头递给苏越战,拍了拍手掌,叮嘱道:“等会苏越文返回,你赶紧去看看冬婶。”
赵宝安知道江宁一直将自家婆姨当亲姐看待,心里暖洋洋的,微眯眼睑说道:“冬婶让我捎话,说让你别又摔下山崖了。”
“嗯。”
江宁望向白茫茫的远方,有些莫名担心。
待送走赵宝安,江宁叮嘱苏越战:“老苏,你现在留下来,蹲守苏老人家房屋重建现场,一旦施工方入场,抓紧时间施工,早一天完工苏老就早一天回家。”
“还有,你要密切关注桉树村最新雪灾情况,务必做到第一时间报告,切勿义务抢救时机。越文支书提到了八户人家危房问题,要作为重中之重对象,你每隔半天得去巡视一次,并让群众随时做好转移的准备。”
苏越战神情凝重地点头答应。
随后,江宁向苏老汉告辞:“老人家,我和越文支书去看望其他三家受灾群众,现在不陪您了,希望您相信乡党委政府,一定能打赢这场雪灾抗击战。”
老人连连点头,唏嘘道:“就凭您刚才叮嘱苏主任那席话,我和全村老百姓自然相信,也必须相信!”
年轻党委书记咧嘴笑开了。
辞别苏老汉,江宁带着村支书启程。
当天晚上,江宁回到横山乡政府,忍不住大哭出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