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生掀开盖子看了看,缸里竟然是满满的小麦、玉米等粮食。
这可真是给了李春生一个惊喜。
抓起一把看了看,这些小麦、玉米,还挺新的,应该是去年刚打的。
其实,看那具棺材的样子就知道,王成余应该是刚死没多久。
留下这么多的粮食,都便宜他了。
李春生挺开心。
要知道,这个年代,村里家家户户都没多少粮食。
麦子一人一年最多分个十斤、二十斤,还是好年景的时候。
玉米能多一点,一人分个一两百斤。
根本不够吃的。
剩下就只能靠地瓜干来充饥了。
没办法,他们这边紧挨着海,大片的盐碱地、沙岭地,就适合种地瓜,真正适合种小麦、粮食的耕地不多。
反正在李春生的记忆中,他小时候就是顿顿地瓜干。
吃地瓜都吃吐了。
面前这一共是两大缸的小麦,四大缸的玉米,一口大缸,少说也得有个五六百斤。
另外还有一小缸磨好的面粉,一小缸玉米面。
也有个几十斤了。
这么多粮食,足足够他一个人吃好几年的了。
除此之外,在墙根儿的几个陶罐里,满满的都是腌鱼、腌肉。
王成余这小日子,还真可以。
想想也是,这里有上千亩的田地,随便种点粮食,也吃不完啊。
李春生本来还以为,重生到了这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又得受苦。
现在好了,可以不用受那些苦了。
心情大好的李春生,又到另一个房间里看了看。
另一个房间里,有一个土炕,还有两个柜子,一张桌子。
炕上还铺着草席被褥。
当然,全都落满了灰尘。
除此之外,炕边的桌子上,还放着一个厚厚的本子,一个砚台,几只毛笔。
本子的纸张很粗糙,估计是自己造的纸,用麻绳订成一个厚本子。
本子的封面上,写着“王成余手记”这几个字。
李春生好奇之下,便拿起本子,想看看里面写了些什么。
翻开第一页,上面写着:
“公元1959年十二月,先祖王守功,带领十三位族人,自海东省洛平县西湾头公社王家沟大队,迁徙至此,迄今已有二百三十余年。”
看到这一句,李春生再一次呆愣住。
1959年过来的?
然后过去二百三十余年了?
这时间……对吗?
仅仅只是上过两年小学的李春生,脑子完全不够用了。
根本想不通这是怎么回事。
唯一能想到的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就是他穿越到未来了。
摇摇头,不再纠结这个时间的问题,李春生又继续往下看:
“……我王氏族人在此地生息繁衍,历经两百余年发展,人口最多达到近千人,开垦良田数千亩,果园数百亩,家畜若干,族人安居乐业、男耕女织、丰衣足食。”
“……正所谓盛极而衰,公元2150年,时任族长王继祖离奇失踪,引发族人内乱,伤亡数百人,血流成河。”
“次年大寒,冻毙者若干。庄稼尽皆欠收,幸存者以捕鱼、打猎为生。”
“又次年大疫,族人十不存一。”
“此后三十余年,族中再无新丁。”
“余人相继离世,至2189年,只剩我一人。”
“苟延残喘,孤苦伶仃,每日与清风相伴。”
“这便是我王氏一族两百余年历史,特记于此。”
“另告后来人:海中有巨怪出没,慎入,后山有山魈,常于夜间出没,凶狠狡诈,行动敏捷,力大无比,但怕火光,所以,晚上不要灭灯,切记,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