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
康熙瞧着自己那几个不争气的儿子,忍不住叹了口气。
他之前曾经亲自去祭拜朱元璋的陵寝。
当时他在朱元璋的墓前,曾经颇为自傲的,拿大明和大清做比较,并且自称,如今的大清远胜当初的大明。
可偏偏他自己的太子是个不争气的,而另外的几个儿子,也都在拼了命的想要夺权。
毫不夸张的说,此刻在他眼里这十多个儿子捆在一起,似乎都还比不了一个朱标。
这种感觉让他既羞耻又憋屈,却又无可奈何。
沉默许久,康熙冷哼一声,朝着在场的几人吩咐。
“晚些回去之后你们都给朕,好好写两篇文章,一篇给朕分析如今的时政,找出应当修改、完善的地方。另一篇,就写你们对朱标的看法吧!”
几名皇子并不明白康熙的心事,只是听到吩咐,赶紧答应下来。
康熙又叹了口气,挥手示意几人先离开。
待到众人退下,大殿房门缓缓关闭,康熙瘫坐在龙椅,神情显得十分凝重。
“后世的子孙不争气,丢了江山还败了脸面,若是我大清,也能出一个朱标这样的太子,那该多好啊!”
他感慨之余又摇了摇头,忽然觉得,后世那般困境,只怕绝不是多出一个朱标,就能改变的。
……
光幕,此刻已经开始讲述朱标的生平。
“洪武元年,公元一千三百六十八年,朱标被册立为太子。”
“在朱元璋的安排下,洪武朝的整个中枢,几乎都在兼任东宫属官。就连李善长、徐达这样的重臣,也分别做了太子少师、太子少傅。”
“当时北方还未完全平定,朱元璋也时刻准备着御驾亲征。他的这种安排,足以显出,他对朱标的信任和期望。”
“除此以外,朱元璋又设立大本堂,邀请宋濂等名家大儒,负责皇子的教育。”
“由于朱元璋忙于国事,所以朱标在学习之余,也在担下了监督和照料皇子的责任。”
“洪武四年,公元一千三百七十一年,朱标与常氏正式成婚。”
“洪武七年,常氏诞下朱标的长子朱雄英。”
“洪武十年,公元一千三百七十七年,朱标正式开启了他的监国生涯。”
“洪武十三年,公元一千三八十年,胡惟庸案爆发。”
“宋濂的孙子宋慎被牵连到此案中,依连坐之法,宋濂全家皆获罪。为救宋濂,朱标不惜以死相逼,最终令宋濂得以活命。”
……
大明。
听着光幕的内容,朱棣突然忍不住放声大笑,随后又忍不住落泪。
“若非是亲兄弟,朕当真想不到,世竟有那样的人。”
“父皇当年,气是真的,想杀人也是真的,但又何尝不是为了大哥铺路?”
“若是父皇杀了宋濂,日后大哥平反,好名声便都是大哥的。”
“可奈何,大哥不要虚名,只要老师活命。”
做了这么多年皇帝,朱棣觉得自己越来越懂朱元璋了,可却也越来越不懂自己的大哥了。
特别是回想当年,朱标明明有那么多机会,可以直接圈禁了秦王等人。
可他不但没有在朱元璋面前落井下石,反而是主动帮其求情、开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