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一天的时间,哦不是,仅仅一个白天的时间,大英帝国的帝国远征军就失去了他们的舰队,以及五十万帝国陆军中的十万。
英国的唐宁街十号,英国首相丘吉尔的脸上早已经没有了昔日的镇静。
在得知东北志愿航空队袭击了英国远征军舰队,丘吉尔就召集了军方的主要将领商讨对策。
“首相,我们应该立即撤退。”
皇家空军参谋长,空军元帅查尔斯首先发言。
“现代战争空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根据情报,如今的缅甸方面军拥有七千多架战机,这其中还有五千多架是来自东北国防军空军,他们都是久经战阵的空军精锐。
就算他们今天经历的一天的激战,他们最多的损失也不会超过两千架。
而我们在缅甸仰光的军队如今已经失去了空中掩护。
如果没有意外,等到明天天亮了,他们就会再度发起大规模的战斗。
明天,对于我们的远征军来说,绝对是最难熬的一天。
我们的敌人绝对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等到明天天亮,我们的远征军士兵将要面临的是什么。”
“查尔斯,这些问题我们都知道,你有没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
丘吉尔没有好气地说道。
“这些事情,大家都知道。
我们现在想要知道的是,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将部队连夜撤退到仰光。”
查尔斯接着说道:“龙云在缅甸一直在维持他哦亲民形象。
如今的仰光城里还有几十万的居民。
我们把剩下的四十要万大军直接住进仰光城,让龙云也有所顾忌。
说白了,我们就是要用这几十万的平民来做我们护身符。
同时,我们还要联系米国,让四第五第六两个舰队,让他们尽快将我们的远征军接走。”
尽管很不情愿,查尔斯还是不得不承认。
“首相阁下,我们重返亚洲的计划已经彻底失败。
我们如今的当务之急就是把我们在仰光城的另外四十万大军撤出来。
一旦我们在仰光剩下的四十万大军也跟着覆灭了。
帝国就没有一点机动兵力了。
帝国的崛起也就再也无从谈起了。”
在坐的诸位都很清楚,当初为了筹集帝国帝国远征军,他们抽调了几乎帝国所有能够抽调的部队。
帝国想要再次伟大,就需要再次获得庞大的殖民地。
在二战中,英国失去了在亚洲几乎所有的殖民地。
随着日军的战败,印度居然首先宣布独立。
马来亚和印尼都是米国打下来的,想要从米国人手里夺回这些地方的控制权,使用武力肯定是不行的。
如今的米国可谓如日中天,而大英帝国早在一战过后就已经日薄西山,失去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好在英国如今还控制着马六甲等地,要不然英国就彻底沦为一个区域性强国了。
现在在座的诸位英国军方高层正在后悔,以远征军之前的实力,打下印度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毕竟,印度是没有什么外援的。
他们以为的软柿子缅甸,却是一个实打实的钢蛋。
他们也没有想到东北国防军对缅甸的支持会有如此大的力度。
海军大臣安德鲁元帅,作为首开舰载机袭击军舰先河的人物,也大为感叹。
“我们早就应该想到东北志愿航空队会对我们的远征军舰队发起袭击。
远征军的舰队是帝国远征军的根本和核心,只要他们还在,帝国远征军的陆军就不会有什么问题。
如今在缅甸仰光的四十万帝国陆军已经失去了掩护力量。
而且,在昨天的战斗中,我们的防空部队也损失惨重。没有意外,今天龙云所部就会对我们剩下的部队发起最后的进攻了。
如今米国的海军第五第六舰队距离仰光也就两百海里,今天晚上全力行军,明天早上赶到仰光问题不大。
而且他们还可以提供舰载机为我们在仰光的陆军提供空中掩护。
这两个米国舰队还有两千余架舰载机,如果他们全力掩护,帝国远征军剩余的四十万大军就不会有什么危险。”
然而克劳德元帅却提出了不同意见。
“大家不要忘了,大家不要忘了。
米国的第五第六舰队也就两千多架战机,而东北志愿航空队还有四千余架战机。
如果米国第五第六两个舰队进入仰光附近海域,东北志愿航空队就会对其发动进攻。
米国人愿意陷入这样的危险境地吗?
米国人可不是傻子。
我们为今之计就应该走东北国防军的路线,希望有东北国防军为我们做保,要求缅甸方面军停火几天,我们从缅甸撤军。”
“克劳德元帅,想要做通东北国防军的工作,我们付出的代价可是很大的。”
安德鲁海军元帅无奈地说道。
“这个代价再大,也不会有赎回几十万战俘的代价大。”
克劳德元帅坚持道:“如果龙云一发狠,跟我们来一个全面大决战,我觉得我们在缅甸的蒙巴顿元帅会主动投降的。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到时候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代价来赎回我们这四十多万的战俘?”
于是,英国首相丘吉尔决定双管齐下,一路走米国的路线,希望米国盟友的第五第六两个舰队能够开进到仰光外海,为大英帝国在缅甸的四十万地面部队提供空中掩护。
而且,米国舰队那些主力战舰的主炮的射程都能达到几十公里,它们停在海面都能也岸上的英国远征军陆战部队提供火力支援。
英国和米国也不愧是亲密盟友,丘吉尔的越洋电报很快就得到了米国总统杜鲁门的回复。
米国的第五第六两个舰队将于本日晚全力赶赴仰光外海,支援英国的撤离行动。
此时的米国第五舰队指挥官鲍森和第六舰队指挥官华尔兹都还在缅甸仰光。
今天的战事一起,在缅甸仰光周围,缅甸方面的飞机就没有停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