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言辞中充满了奉承之意,将皇帝夸得简直无所不能,仿佛是国家繁荣、人民幸福的唯一源泉。
然后,他在信中巧妙地将话题一转,开始陈述关外的艰苦条件。
他描述关外苦寒的环境,向皇帝诉求更多的政策自主权和人才支持。
他以动情的词藻,让皇帝深切感受到关外百姓的艰辛,从而引发皇帝的同情和关注。
最后,林侯爷又谦虚地表示,自己年轻不懂事,虽然擅长打仗,但在管理地方方面却毫无经验。
他表示需要向皇帝多取取经,学习皇帝的智慧和经验。
这样的言辞,既展示了他的谦虚和好学,又进一步拉近了与皇帝的关系。
总而言之,林平在信中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
舔,对皇帝的极力奉承和夸赞,通过各种方式劲拍马屁;
要,他向皇帝提出了诸多要求,而这些要求都是朝廷有能力给予的。
总之,这一封信读下来,把戴权都整的不好意思了。
实在是无可奈何,林侯爷这封信的内容大部分都在竭尽全力地恭维皇帝。
即便是提及关外百姓的困苦,也都用词委婉,将皇帝的仁爱之心放在首位,坚信皇帝绝不会让百姓受苦。
这种言辞,着实让弘武帝舒服了。
要不是清楚林平如今是一位英勇善战、年轻有为的总督,戴权甚至会怀疑林平是不是有意图取代他的位置。
看着信中那满篇的马屁,他不禁想象,如果林平选择入宫成为太监,凭借其这般高超的恭维技巧,说不定能在宫中混得风生水起,比他还要得意。
这样的想法让戴权摇了摇头,笑自己的胡思乱想。
朝中群臣听完这封信的内容后,也纷纷陷入尴尬的沉默。
他们实在找不出什么合适的话来反驳或批评其中的要求。
信中的林平巧妙地将自己的诉求与对皇帝的赞美相结合,使得任何反对意见都显得像是违背了皇帝的爱民之意。
这种高妙的手段让群臣们哑口无言,只能点头称赞林平的深思熟虑和巧妙言辞。
在这个朝堂上,谁还敢反对信中林平提出的要求呢?
那不等于是公开质疑皇帝的仁爱之心,暗示皇帝不爱护自己的子民吗?这样的指责是谁都承担不起的。
而且人家也只不过是要了一些工匠和政策自主罢了,动不了这些关内世家的利益。
因此,即便有些朝臣对这封信的真实意图心存疑虑,他们也不得不选择保持沉默。
毕竟,谁都不想在这个敏感的时刻被贴上不爱民的标签,更不想因此惹怒皇帝,断送自己的仕途。
在这种氛围下,朝堂上只剩下对林平信中的赞美和支持之声。
群臣们纷纷表态,称赞林平为朝廷分忧,为百姓着想,是一位真正的忠臣,皇帝爱民如子,是一位明君。
这些言辞犹如甘甜的蜜糖,滋润着他作为皇帝的尊严与骄傲。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大手一挥,点头同意了林平在信中所提出的要求。
“不就是一些工匠嘛,”弘武帝心中想道,“关外需要重新建设,正好有他们的用武之地。”
他理解林平的诉求,也清楚关外的重建对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
将这些工匠派往关外,既可以满足林平的要求,又能够促进关外的建设。
“至于政策自主权嘛,”弘武帝继续思考,“不就是要军政大权嘛?”
他深知,作为一位总督,林平需要有足够的权力来管理关外的事务。
而赋予林平军政大权,不仅可以满足他的要求,还能够更进一步展示皇帝对他的信任与重用。
“本皇给了就是,”弘武帝果断决定,“这正好彰显朕对他的宠爱。”
他相信,通过满足林平的要求,可以进一步巩固朝廷的权力,并减轻朝廷的负担。
这样的决策,既符合林平的意愿,也符合朝廷的利益,实现了双赢的局面。
因此,弘武帝毫不犹豫地下达了命令,满足了林平在信中的所有要求。
他期待着关外在林平的领导下能够实现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