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感觉朱元璋应该会同意他的请求,因为福建目前的税收,才占大明的总税收万分之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哪怕不对福建征税,对大明也没有任何影响。
而五年过后,朱元璋应该已经不在了,朱允炆新临帝位,肯定不会一上来就朝福建收税,这样必然会引起福建百姓的不满。
再然后,朱植就没办法推测具体的事情了,因为朱允炆的削藩会削成什么样,谁也不知道,这一刀会不会砍在朱植的脖子上,更是无从知晓,假如真发生了这样的事,朱植也只能提前一步乘船前往东番上岛去了。
上了岛之后,朱植有大船,有军队,朱允炆根本拿他没辙。
这是朱植对未来做的最坏的打算了,还是那句话,如果朱允炆不是傻子的话,就绝对不会动朱植,根本原因在于朱植手下军队的俸禄,朝廷是一毛钱也没出过,这些军队就是朱植的私兵,削藩对朱植来说,没有一点作用,甚至弄巧成拙之下,福建也有可能反了他朱允炆。
假如事情真的发展成了这个样子,朱植不免要对大明的皇位发起总攻了。
不管未来的发展如何,朱植都会以最坏的结果计划,所以移民东番的事情,朱植是不会停的,那里才是他的根本所在。
同时,宋骏的事情,也给他带来的启发,那就是东南商会的股东未必全是福建商人,广东商人,甚至江西商人,浙江商人,都是可以加入的,只要越多的商人加入商会,那么朱植能得到的政治资本势力就越强。
商人逐利,谁能给他们带来利益,他们心里就会向着谁,这些商人跟着朱植能赚钱,若是朱植真被打跑到东番去,这些商人明面上不说什么,但心里肯定对朱允炆心生怨恨,所以朱植哪怕上了岛,也对大明有一定的影响力。
太过遥远的事情,朱植也不想太费脑筋去想,在商会的规章制度完善以后,朱植每日的生活便是教教学生,空闲时也去工坊转一转,顺便指导下各种工匠的工作。
在朱植不断的引导下,透明玻璃终于被制造出来。
这是一件大好事,不过朱植现在并没有把目光放在玻璃上,而是为另外一件事情开心。
轰轰烈烈的蓝玉案,在前两个月,就已经开始,朱元璋利用蓝玉谋反事件,陆陆续续抓了一两万的官员,朱植拿出提早就准备好的奏疏以急递送往皇宫。
在朱植看来,这次被抓的大部分官员,其实都是冤枉的,可他不可能说朱元璋抓错了,而是上疏为这些官员求情,请求朱元璋饶他们一命,把一些罪责不重,或者与蓝玉案关联不深的官员贬为庶民,连同他们的家眷,一起都送到东番岛去开垦荒田,永世不得离岛,这样也算将功折罪,继续为大明朝奉献。
原本朝廷上也有许多大臣也想求情,但害怕此案把他们也牵连了,所以都噤若寒蝉,可当朱植上了奏疏以后,这些大臣也就有了理由,并且这些大臣都知道朱植所提出的三百年天灾事件,正好趁着开发东番岛的借口,也都上疏为这些官员求情。
朱元璋制造蓝玉案,是为了朱允炆能稳定登基,实际上,他未必也想杀这么多官员,俗话说,冤枉你的人,比你还清楚你有多冤枉,所以他很清楚,这近两万官员中的绝大多数,都跟蓝玉案没有关系,于是他便借着这个台阶,同意了朱植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