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生子
虽然虞子祯的额外恩赏并不是给镇北王妃本人的,但镇北王妃却一点儿也不觉得这有什么。
她是个非常传统的古代仕女,就算性格刚强、性子偏执,但她却一直有两个大方向是从来都没更改过的。
第一个,是她一直都对镇北王的决定坚决拥护。
在镇北王作出决定之前,她会提意见,会设法为自己和虞子承争取最大利益,但一旦镇北王主意已定,镇北王妃就绝不会在那之后再阳奉阴违。
第二个,是她满心都是如何为自己唯一的儿子筹谋。
最早的时候她可以为了虞子承牺牲虞子祯,后来她又因为虞子承的一力坚持,同意了他娶自己并不喜欢的陈念之。
而现在,因为陈念之进门就怀了孩子,并且还在皇帝面前格外受重视,镇北王妃不仅对陈念之大为改观,而且还因为她是自己儿子的妻子,理所当然的觉得与有荣焉。
在她看来,陈念之的荣耀那就是虞子承的荣耀,而虞子承的荣耀,那自然就是她这个母妃的荣耀。
如此一串联,她对能生孩子,不会害她儿子绝嗣,并且还得了虞子祯好感,让她能够跟着沾光的陈念之,可不是就满意起来了嘛。
于是这一天,这对婆媳相处的还是一如既往地融洽,反倒是镇北王的绝大多数妾室和庶出子女,被陈念之怀孕的这个惊天大雷,给炸的都有些心情郁郁。
之后的四个多月,陈念之遭遇了数次“意外”,然而每一次,镇北王那些妾室、庶子精心准备的“意外”,却都会被虞子祯派给陈念之的护卫、仆从顺利化解。
待到瓜熟蒂落之时,陈念之生了个符合镇北王妃期待的男婴出来。
得到消息的虞子祯悄悄跟小奶音系统感慨,“看来虽然他们成亲的时间推迟了,生孩子的顺序却大概率不会改变。”
在原书剧情中,陈念之第一胎也是生的儿子,镇北王妃因此对她格外满意。
只不过那时候的镇北王妃还是动过给儿子塞通房、妾室的主意的,只不过当时虞子承还正稀罕陈念之,所以直接就拒绝了自家母妃的这个提议。
到后来他老子过世,轮到他继承大统,都不用镇北王妃给他塞女人,他自个儿就打着平衡朝局的旗号,给自家纳了不少妃嫔。
他和陈念之的隔阂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正式加深的,作为从现代社会穿来的独立女性,陈念之可不会学这个朝代的正室夫人们委曲求全。
虞子承对她从最开始的欣赏迷恋到后来的防备忌惮,她感受到了,并且也在考虑该怎么做才能既打消虞子承的防备、忌惮,同时又不会让自己沦落到只能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地。
然而还没等她考虑出合适的解决之道,虞子承就已经很是作死的,直接给自家弄了七八个妃嫔出来。虽然彼时他是让身为太后的镇北王妃出面的,但陈念之何等的聪慧敏锐,就虞子承的这点子小招,她可不会被糊弄过去。
她很伤心虞子承把她当作他皇权之下的最大威胁,但她更伤心的却是,虞子承不仅收了很多妃嫔,而且还大力提拔他那些妃嫔的娘家人,让他们有能力与她分庭抗礼,有那个本事打压属于她的朝堂势力。
虽然彼时他那些妃嫔相继生出的孩子,无论是年纪还是能力,都还没到能够给她儿子构成威胁的地步,可很有远见的陈念之却从虞子承的态度中,感受到了即将席卷她和她孩儿们的莫大危机。
她不敢再去赌她和虞子承之间那早就面目全非的所谓情分,她只能强迫自己彻底死心,强迫自己为了自己和自己的孩子苦心筹谋。
在那之后,她忍辱负重十多年,在那些本就支持她、拥戴她、效忠她,以及那些希望虞子承立嫡立长,而不是偏宠妃嫔与庶出皇子,为国家埋下不安定隐患的臣子们的支持下,不断筹谋、布置,并最终害死自己的丈夫、婆婆,成功把她和虞子承的大儿子推上皇位。
虞子承的那些妃嫔和庶出皇子在虞子承活着时没少作妖,所以他们很清楚,虞子承一死,陈念之肯定会清算他们。
他们当然不愿意束手待毙,于是纷纷拉拢支持者,在陈念之和虞子承的大儿子继位后举起反旗。
由于他们打的旗号是为先帝和先太后报仇,并且还编造了完整的证据链,证明虞子承和镇北王妃就是死于陈念之之手,所以当时国内还是有很多将领、世家进行响应的。
好不容易安稳下来的国家因此再次陷入动荡局面,百姓因此民不聊生。
但最终,更有本事也更有准备的陈念之一系还是在尸山血海中,取得了这场战争的全面胜利。
局势稳定后,她把国家交给儿子管理,自己则假死脱身,和痴心守护她半生的原书男二窦章一起退隐江南,做一对富贵闲人、神仙眷侣。
原书作者对陈念之的这种做法是很欣赏的,毕竟你不仁就别怪我不义嘛。
虞子承既然背信弃义、狼心狗肺了,那陈念之选择断舍离,果断抛弃已经变质的爱情和婚姻,勇敢地为自己和孩子们杀出一条血路,并顺带活出自己新的人生、收获自己新的爱情,着实也无可厚非。
但问题是,死在她和虞子承这场斗争里的人实在是太太太多了,多到都已经影响这个世界的平衡与稳定了。
若非如此,时空管理局也不会发布他们额外添加的,“让这个世界尽可能少死人”的任务给虞子祯了。
而虞子祯,她虽然接了时空管理局的这个任务,但她却并不打算按照对方的固有思路,去给人家两夫妻做什么和事佬。
比起当个吃力不讨好的“情感专家”,每天调停人家的利益冲突、感情纠葛,她还是更喜欢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走他们的路,抢他们的位置,以此彻底从根源上掐断他们以天下为棋局、以万民为棋子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