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国之初的那几任君主,是一个朝代的制度的主要制定者。
后来的君主,除非有大毅力大魄力大能力,否则只能沿用他们的制度。
即便明知道这套制度有问题,也没有办法。
变法太难了。
明朝前几任君主,从朱元璋到朱棣,打仗是一把好手,治国方面确实存在着短板。
尤其是在经济方面,问题太多了。
比如之前提过的,为了防止偷税漏税,朱元璋无视土地兼并的现实,强行规定赋税额度不得低于往年。
比如宝钞制度,再比如低到几乎不存在的商业税等等。
朱棣也好不到哪去,作为征北大将军,他的功绩能排在史书前列。
作为皇帝,和他爹差不多。
宝钞貌似就是在他手里泛滥的,为了北伐大量印发。
朱元璋时期还有一定购买力的宝钞,彻底沦为废纸。
下西洋确实为他赚到了海量钱财。
修建顺天府,修长城,征草原等等,都离不开下西洋赚到的钱。
然后呢,他竟然异想天开的,用香料给群臣发工资。
关键是,他还无视香料降价的事实,官方规定了香料的价格。
官员领到香料,拿到市场上只能折价出售。
贬值的宝钞加上香料,当时的官吏俸禄还剩下多少,可想而知。
可以说,下西洋朝廷受益,全体官吏吃了大亏。
等朱棣驾崩,户部尚书夏元吉上书请求停止下西洋,让此事成为绝响。
后世人都在喷夏元吉,说他阻断了中华向外的脚步。
然而这么大的事情,真的是夏元吉一个人能改变的吗?
不,必然是群情激愤,文武百官一致反对。
夏元吉只不过是导火索罢了。
设身处地的想一想,换成你,会支持下西洋吗?
大明的俸禄本就很低,你还用香料坑我们,我们不要养家糊口的吗?
只能说,根子坏在了朱棣身上。
朱高炽是個有为之君,然而寿命太短,十个月就驾崩了,什么都没来得及做。
好圣孙朱瞻基,有功有过不提也罢。
总之,到了这会儿,大明磕磕绊绊走了几十年,各项制度已经固定下来。
后续的君主,有能力的,也只能修修补补。
没能力的干脆摆烂。
大明的核心问题,自然是文官集团力量太强。
但之所以会出现文官独大的局面,也是因为制度存在漏洞,然后被读书人钻了空子。
陈景恪越想就越觉得头皮发麻。
之前他以为,大明的问题主要有五个:
淮西和江浙派系强势,南北贫富差距,军户制度,官员俸禄问题,藩王问题。
将这些问题解决了,就差不多了。
等朱元璋没了,朱标继位就开始着手改革,最迟在朱雄英当政期间,要将这些问题全部解决。
然后就是开启大航海,让华夏文明走出去。
以华夏文明的底蕴,只要肯正视外面的世界,对其他文明绝逼是降维打击。
然而现在他才知道,自己将问题想的简单了。
这丫的整套制度都有问题,若不加以解决,早晚重蹈覆辙。
而且有些制度只能老朱来改变,后来的君主想变,难度就要提升许多倍。
本来他还想先蛰伏个十年八年,等老朱没了再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