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季布则被他留下来,和元芳两人按照它的说法,将晒盐的流程给记录下来。
之前常威之所以会选泉州这个地方,其一是易守难攻,其二就是这里还有一个山腰盐场,后世国有第二大盐场。
晒盐就是将海水晒成盐的过程。
晒盐时先将海水引入蒸发池,经日晒蒸发水分到一定程度时,再倒入结晶池,继续日晒,海水就会成为食盐的饱和溶液,再晒就会逐渐析出食盐来。
这时得到的晶体就是我们常见的粗盐。
晒盐一般要经过建滩、整滩、纳潮、制卤、测卤、结晶和捞盐归坨七套工序。
建滩都在平坦的沿海荒滩上,按一定的滩池数建造。
池埂一般高约半尺,建成一个个方形池,面积从上到下每个方池边长一般为8步,滩池由上而下逐个挖低,落差一般为3寸,上下池之间开有池门,用以向下流水。底池下筑坨台,俗称盐坨,以备储盐。
滩池周围挖二面或三面大沟,俗称盐沟,以备纳潮储水。向海一面的沟堤,开一水门,设闸以备启闭。其外再开一“潮沟”,直通于海,用以引潮入沟,备盐沟纳潮用。
盐滩建成后,还要整滩。将池内泥土挖松,晾干,再放入海水泡稀,盐工赤脚在池内将池踩匀,用刮板刮平底池,然后将池内海水排出晾干,用光礅(石制,粗大圆柱形石头)压实压平。
滩池周围的大盐沟挖成后,涨潮时即可开水闸纳潮,抓住最高潮位,将潮纳满。
纳潮后,用戽或水车汲取沟内海水灌入高卤台内;次日将高卤台内海水放入二卤台,再将高卤台汲满海水;第三日,将二卤台内海水放入三卤台,高卤台内海水放入二卤台,再将高卤台汲满海水。
逐日依此类推,利用日光蒸发水分,提高卤水浓度。
当卤水浓度蒸发达到波美24度时,才能析出氯化钠,也就是粗盐。
也许很多人会问,这样的盐杂质不是很多吗?
确实如此,所以这时候就需要将粗盐再度倒进饱和浓盐水中搅拌,经过太阳的暴晒,再稍微静置沉淀一会,就可以把浓盐水排掉。
此时会发现盐田底部会剩下了一些颜色很白的结晶物,它们就是精盐了,虽然只是简单的提纯,但这些精盐已经没有苦涩的味道,其中杂质也很少,长期食用也不会影响健康。
原理就是利用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是不一样的,将粗盐提纯成精盐。
比如,硝酸钾在0℃的溶解度只有10g多一点,而在55℃左右的时候其溶解度就可以达到100g。但氯化钠比较特殊,温度升高对于它的溶解度提升是十分有限的,在0℃的时候,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5.7g,而100℃的时候,溶解度也仅为39.8g。
所以在将粗盐倒进饱和浓盐水充分搅拌融合之后,粗盐中的大部分杂质都因溶解度的提高而溶解到了水中,而氯化钠的溶解度提升十分有限,于是就留了下来,我们也就得到了精盐。
当季布拿到晒盐的方法就匆匆地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