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孔兄,五人的亲供、互结、具结皆无误,我顺路帮你递交给县署礼房吧……”
李师爷将手上的文书看完点了点头,把文书放在茶案上轻轻拍了拍,看着孔昭烨笑着说道。
“这……劳烦李兄了,多谢多谢!”孔昭烨闻言,笑着向李师爷拱了拱手。
“哈哈哈……只是举手之劳罢了……”
李师爷摆了摆手,凑近孔昭烨,不着痕迹地从他手中接过折成细条的银票塞入袖中,向南面拱了拱手,小声地说道:
“我来此还有一件私事,就是刘大人比较关心孔昭易的学习情况,故而让我前来看看……他因为朝廷效忠在上海一地上费了不少时间,比其他考生少了许多备考时间,不知他回来后准备得怎么样,制艺能力如何?”
“唉……刘大人真是爱民如子,连这种小事都牵挂在心,当真是让我惭愧……”
闻言,孔昭烨一脸惭愧地感慨道,而后他又转头看向了李师爷,眼神坚定地说道,“有劳刘大人挂念了……劳烦李兄转告刘大人,多谢刘大人的厚爱……如今小民十一弟昭易的制艺之力已不在我之下……”
“咦~~!”
李师爷闻言,一脸惊讶地盯着孔昭烨,惊疑不定地问道:“孔兄,这是否有些过誉了?”
毕竟孔昭烨可是廪生,若是其所言不虚,那就意味着孔昭易这个刚刚年满十八岁的少年在科举一路上有着不一般的天赋。
当然,李师爷闻言后心中的第一个想法还是孔昭烨为了给孔昭易扬名在吹嘘,这种事他老人家可是见多了……但他奉命来此可不是为了听这些虚名,而是想看看孔昭易的真材实料,因此才再次出言相问。
“哈哈哈……怎么会呢?!只是确实如此罢了!”
孔昭烨笑着摇了摇头,看着李师爷眼中那丝不喜神色,他也明白了李师爷的顾虑,又开口说道:“世人皆言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空口无凭不足为信……我这有两篇文章,李兄看了就知我所言非虚了……”
而后,孔昭易便转头看向孔昭易说道:“十一弟,你去书房把你刚写好的那两篇文章拿来……”
“这……好的,大哥……”
一旁的孔昭易闻言点头答道,站起身来朝着书房而去。
看着孔昭易离开的背影,孔昭烨回身看向李师爷解释道:“李兄,就在刚刚,我就在书房中考校他的制艺能力,他写了两篇文章,每篇文章他都只用了三刻钟的时间,但两篇文章行云流水,皆是不可多得的佳作,你看看就知道我所言非虚了……”
“这样啊……我到是非常好奇了,什么样的文章让你如此赞不绝口……”
“李兄,你放心,这文章绝对能让伱满意……来,我们喝茶,喝茶……”
没一会,孔昭易就将两篇文章拿到了两人面前。
李师爷笑着点头了点头,从孔昭易手中接过文稿,认认真真地看了起来。
第一篇题目——国人皆以夫子。
“中规中矩……”李师爷默默地评价道,继续往下面看……
李师爷越看越心惊,尤其是看完第二篇文章后,他更是时不时抬起眼看看孔昭易,又低头看着手上的文稿。
难以置信。
若不是李师爷是个积年老文书,看出了文稿上的字墨痕刚干,笔迹尚显稚嫩,确定这些都是孔昭易亲手写下的文章,他都不敢相信。
“大人还担忧他过不了第一场……如今看来是多虑了……不过,这样也好,我也好向大人交代……”
李师爷看着一旁的孔昭易默默想道,他点了点头,不住地称赞道:“好好好!!非常好!孔昭易,你这两篇文章写得非常好!希望你再接再励,在县试中再创辉煌……不要令大老爷失望啊……”
孔昭易恭敬地拱手回答道:“多谢李师爷夸赞!小民定当发愤图强,在县试中拼搏奋进、勇争上游……”
“嗯!好!好男儿自当勇往直前……”
李师爷笑着点了点头。
而后几人又谈论了片刻,李师爷见天色已晚便向孔昭烨告辞,孔昭烨多次挽留无果后便带着孔昭易和王管家亲自将三人送至码头,顺便给三人送了一些土特产。
几人只是在码头上待了没一会,孔昭易圣旨留名受到皇帝封赏的消息就席卷了整個天一村并迅速向大盈乡扩散而去……
回孔宅的路上,行人都对孔昭易暗暗地里小心指指点点,眼中满是羡慕与敬畏之情,甚至还有一些人在向过往旅人谈论此事时脸上常常是一幅与有荣焉的神情。
就当孔昭易回到自家小院之时,张全福和张王氏看见院门口的孔昭易皆是一幅恭敬的神情,相比以往多了几分敬畏,少了几分亲切。
“少爷……听说当今圣上下旨封赏您了……”
张微一脸激动和好奇地盯着孔昭易问道。
“哈哈哈……是,也不是,只是圣上封赏功臣的圣旨上有我的名字,可不是专门给我下的圣旨,你们切不可以讹传讹……”
孔昭易笑了笑看着院中的几人解释道,而后拉开了托盘上的红布,“看看这就是封赏所得的银子,你们看看……”
闻言,张全福和张王氏看着托盘上银子迟疑地问道:“这……这……真的可以吗……”
孔昭易点了点头,j将托盘向前递出,平静地说道“当然,可以,不光可以看,以后可以拿来用……”
“嘿嘿嘿……我看看这圣上封赏的银子有什么不同……”说着,张微接过一枚银元宝拿在手中把玩。
“哈哈哈……和我们用的银子没什么不一样,不会碰坏的,放心拿……以后的封赏还多着呢……不光是银子……圣旨也会有……”
……
无数人的在期盼和等待中,二月初八,大清咸丰五年青浦县县试之日终于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