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这样的思考,孔昭易跟着王管事进入到西府东侧的挺闻书院之中。
这是一座宽敞、崭新的大宅院。
咸丰二年(1852年),知县余龙光得知孔宅书院长久废置,孔氏族人无处进学,因此他与乡绅便捐款改建孔宅书院为庭闻书院,筹集费用,聘请教师,作为孔氏全族的家庭学校。
庭闻,为正直不阿、学识渊博、声名远播、德高望重之义,知县余龙光以其作为书院的名字,不仅寄托着对孔子的崇敬,还蕴含着对孔裔的美好祝福。
只是后来,知县余龙光这么好的人,因为周立春造反一事遭受贬黜,离开了青浦,看不到这一桩政绩发挥作用。
而与此同时,庭闻书院却是越发的红火兴盛起来。
因为书院有着优越的教学资源,在书院落成不久后,大盈乡的大部分适龄学童都转到到了庭闻书院进学,冷清的书院也变得热闹起来,书院也大有从族学转变为了乡学的趋势。
迈入书院大门后,一阵整齐的读书声便从旁边的教室之中传来。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
自恨枝无叶,莫怨太阳偏。大家都是命,半点不由人。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
“是《增广贤文》……”
孔昭易侧首一看,便看见明亮的教室里,一群小萝卜头在一个老教习的监督下摇头晃脑地念着书。
见状,孔昭易也不由回忆起了幼时蒙学的场景——一个略显破旧的教室里,孔昭易在起身来,在老教习与一众同窗惊为天人的目光中,闭目沉静地将《增广贤文》一口气背诵了下来,真是寂寞如雪……
孔昭易笑着摇了摇头,心中的杂念一扫而光,向着书院后部的藏书馆而去。
“易少爷来了,您身上带了书之类的吗?”
藏书馆门口,大房的管家王管家站在门口笑着道。
闻言,孔昭易摇了摇头说道:“没有,我就这么空手来的,身无片纸……”
王管家笑了笑点了点头,又说道:“那……易少爷,能否让我搜一下身呢?这是老爷规定的……”
考校……搜身……
孔昭易觉得这场突如其来的考校越来越有意思了,他点了点头,说道“行,扰烦您了……”
王管事微微拱了拱手,说道:“那……易少爷……恕老奴冒犯了……”
说着王管事便走到孔昭易身前,伸出双手,在孔昭易身前身后、上上下下,拍了拍,粗略地搜了搜。
眼看没有搜出什么东西,王管事歉疚地拱了拱手,笑着说道:“冒犯了……老三!带易少爷入座!”
“是……易少爷,您这边请……”
王管事闻言,一边微微弯腰引路,一边回首向孔昭易说道。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