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中最有名气的,自然是京圈。
京圈主要是指影视圈,像歌手画家都不在这个范畴内。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娱乐圈有两个阵地,一个是岭南,一个是燕京。
燕京演艺圈又分成三派,一派是人艺,也就是燕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
一派是燕京电影制片厂。
一派就是现在所说的京圈。
人艺攻舞台剧,北影攻电影,京圈起步靠的是电视剧。
京圈影视圈主力人物是汪朔,叶经,郑小龙,叶大英。
这里面的关系比较复杂,但在早些年,京圈的影响力确实很大。
简单来说,就是他们捧谁谁红,他们推谁谁火!
整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末之间燕京影视圈火起来的艺人绝大部分都是他们推出来的。
京圈的人特点就是同仇敌忾,有事大家一起帮忙,有敌人大家一起排外。
拿号称才女的徐竟蕾来说。
她做导演,给她当男一号的是叶大英。
她做杂志,第一次专访的重量级人物是叶经。
她复出汪朔亲自给他做编剧。
而这一切的原因,都只不过因为她是汪朔的红颜知己,两个人在一起过。
这就是京圈的能量。
而郑小龙,就是这个圈子里面的初代大哥。
说白了。
京圈就是一个人脉圈子。
第一代是以郑小龙、汪朔为主的老京圈儿,第二代就是华艺兄弟为代表的新京圈儿。
很多人以为老京圈的核心大哥是汪朔,因为京圈最活跃的年代是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很多影视作品都是改编于汪朔的。
但实际并不是这样的,老京圈的核心大哥其实是郑小龙。
老京圈是靠电视剧打开市场扩大影响力,而汪朔的之所以能被改编成电视剧,主要就是靠燕京电视剧制作中心。
但问题在于,虽然说汪朔的那个时候很火,出一本火一本,还有很多被改成了电视剧本,但是写的人也有很多,现成的文学作品那更是数不胜数,所以燕京电视剧制作中心的选择并不只有汪朔这一个。
那么为什么燕京电视剧制作中心非要把他的改编成电视剧呢?
这个就要多亏了郑小龙了。
时任燕京电视剧制作中心副主任的郑小龙也是大院弟子,从小就跟汪朔认识。
而且,郑小龙出身很好,父亲曾经担任过高官。
郑小龙高中毕业去当兵,后来离开部队去燕京大学念书。
毕业之后他有两个选择,第一去电台做记者,也就是铁饭碗。
另外一个就是去刚刚成立的燕京电视剧制作中心打天下,成功了就是元老级的,失败了就啥都没有了从头再来。
当时郑小龙选择了去燕京电视剧制作中心做副主任,专门负责电视的拍摄跟制作。
在与汪朔正式合作之前,郑小龙还招了两个人才。
第一个是冯晓刚,另外一个就是赵宝钢。
当时他们两个进入燕京电视剧制作中心那可都是郑小龙签的字。
说句不夸张的话,郑小龙就是他们的伯乐。
而他们的第一部电视剧就是《渴望》。
当时郑小龙和汪朔一起策划了这部电视剧,结果播出之后可以说是万人空巷,不仅收视率高达百分之九十,就连社会犯罪率也下降了百分之三十,这部电视剧的成功也就奠定了京圈的基础。
因为制作中心刚刚成立,各部门都还在完善中,作为元老之一的郑小龙,他手里的权限可谓是很大的。
在电视剧制作和拍摄的方面他可以基本说是一手抓。
而且,跟别的剧组不一样的地方在于,郑小龙不仅可以干涉剧本,演员以及导演,还有剧组的前期筹备,甚至是在项目的审批身为制作中心副主任的郑小龙,那也是能说得话的。所以当时的老京圈跟其他的圈子相比就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正是因为这种神秘的力量,所以老京圈虽然说圈子不大,但是影响力可谓是很大的。
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于是在《渴望》望成功之后,郑小龙又连续拍了很多部电视剧扩大了战果,而就是在筹备这些电视剧的过程中,京圈也慢慢的形成并且慢慢的壮大。
至于后来冯晓刚借着郑小龙的关系认识了汪朔,成为一个电影导演,那都是之后的事情了。
但风水轮流转。
随着九十年代初汪朔被封杀,冯晓刚抱王家兄弟的大腿,开始跟华艺兄弟合作。
郑小龙无奈的发现,京圈早已经不再是自己昔日那个一言九鼎的圈子了。
如今的京圈,资本为王。
昔日跟在自己身后的王忠军王忠磊兄弟,才是真正的话事人。
而自己这个过气大佬,人家虽然还很给面子,但真要是说拿钱拍戏,对方就开始左右顾而言他。
也就是在这个情况下,郑小龙跟姜闻聊了起来。
而姜闻,则第一时间想到了陈默。
PS:求鲜花,求评价票,求打赏,求月票支持!今天鲜花能到五万,或者评价票到一千,或者月票到五十,我十更送,跪求大神们的支持啊!真的很不容易!
飞卢18周年品牌升级回馈读者!充100赠500VIP点券!
(活动时间:8月10日到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