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边,尧山镇中,赵六也已经得知了那股“贼军”的情报。
“人数估计有三五千?”
赵六听到这个情报,眉头紧皱。
冷兵器时代,对于斥候来说,估算敌人的数量是很困难的事。
哪怕再有经验的斥候,也很难做到在远处观看一番,便精准地估算敌人的数字。
比如炊烟的规模,比如营帐的面积、数量等等。
这种估算,准确率并不高,往往只能给出一个大致的范围。
赵六得到的情报,就是敌人数量在三千到五千之间。
“三五千人,这并不算多。”
说话的是赵六手下的军师方半仙。
此人长得矮小瘦弱,和身材粗壮的赵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眼看过去,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便是他那尖瘦的下巴处,一撮数寸长,形似三角状的小胡子,颇为显眼。
方半仙摸了摸自己的小胡子,开口道:“但三五千人,这也是有讲究的,其中有多少老弱妇孺?还是全部是军队?甚至于是否没有辅兵,全员都是战兵?若是后者,那麻烦可就大了。”
“军师说的有道理。”赵六点点头,说道:“全员战兵应该不太可能,我手底下都有一大半的辅兵,但我估计,应该是没有老弱妇孺的,最起码,妇孺的比例应该很低,不然他们可没办法连续攻下我们四处据点。”
在这个年代,一支军队中,并不仅仅只有打仗的士兵。
随军充当苦力、搬运辎重的民夫、辅兵,比例往往都很高,但在对外说起军队人数的时候,都是将这些辅兵也算进去的。
虽然说,在关键时刻,给这些辅兵发一把刀,也能阵杀敌。
但无论是战斗力,还是战斗经验等等,这些人都比不真正的职业士兵。
其实,黄巾军中的民兵,还有李然手下的乡勇,严格来讲都应该被归为“辅兵”一类。
只不过缺乏足够的精锐士兵,才把这些辅兵当主力来用罢了。
黄巾军中,辅兵的比例就很高,往往超过一半。
而赵六手下带的又非一线军队,辅兵的比例就更高了。
赵六号称统领万大军,实际去掉老弱妇孺,手下只有八千余人,这还是在遭受秦霄袭击之前的数字,到了现在就只剩下六千出头。
而即便是这六千人,其中的辅兵数量也占了大半,足有五千有余。
真正的战兵,只有不到一千人。
这也导致,赵六在面对看去不那么弱小的敌人时,多少有些底气不足。
“赵将军。”方半仙提议道:“不如先按照原定计划,召回各据点的兵马,汇合了大部队,再去剿灭贼军。”
顿了顿,方半仙继续说道:“聚集、汇合大军,至多只要两天。我们这边同步准备,调拨粮草辎重,只需三日便可抵达那贼军所在地。”
在冷兵器时代,调拨大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几百人、一两千人的小股部队倒是好办。
人数越多,调拨起来就越是复杂。
不说人员协调方面,单单只是运输粮草辎重,如何分配劳力,使用多少车马等等,就是一个非常麻烦的问题。
即便赵六手下的人手并不多,但想要全部调动起来,至少也需要花费两日的时间去做准备。
当然,这也和赵六手下平日采取的一些政策有关。
李然之所以能够快速调动部队,除了因为手下人少,也没什么太过沉重的辎重等因素之外,更是因为李然手下的士兵,忠诚度都是满值,不需要担心一些诸如哗变之类的风险,因而可以采取更宽松、更具效率的管理方式。
比如说武器、干粮都是发放到个人手中,需要的时候,背起行囊就能集结起来,效率自然高。
但一般的军队哪里会对士兵如此放心?
往往为了控制风险,就必须采取更严格的管理,例如武器统一管理、军粮每日发放等等。
虽然避免了风险,但调动起来却也更加的复杂、繁琐。
调动六千人,还要等待各据点的小股兵力汇合,能在两天之内出发,这已经是说明赵六对手下的部队有很强的控制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