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英明,改革变法确实是富国强兵之路,朝廷在制定新法度的时候,出发点往往是好的,但是在地方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
“特别是很多官员为了政绩,对老百姓实施强制摊派和胁迫,导致新法在地方完全被扭曲,造成了一定的百姓情绪。”
枢密院使曾布抓住表现的机会,将自己的亲身体会说了出来。
曾布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支持者,在变法中也发挥了关键作用。后来由于御史的弹劾说他背叛新党,就被贬出京城,担任过饶州、潭州、广州、桂州、秦州、陈州、蔡州等地的一把手,所以他对基层执行新法的感触很深。
曾布的立场相对来说比较中性,他衡量新法的角度跟其他人不同,只要是对国家、百姓有利的法度,他都十分的支持,而且还是那种一根经的全力支持,不会因为是新党、旧党人而妥协,改变自己的立场。
而他的出身更是豪横,自祖父曾致尧中进士起,77年间曾家出了19位进士,这是妥妥的豪门。
而御史在古代封建王朝那是神一般的存在,他们存在的意义就是弹劾百官,更奇葩的是大宋朝廷规定,御史要是在四十天内没有任何弹劾之举,那将会被清除出御史言官队伍。
御史就像一把枪,本来他们应该是邪恶的克星、正义的化身,但是由于大宋新旧党争越来越激烈,最后御史也不可避免的成为了政治斗争的工具,一旦要打击政敌,党人们首先用御史开炮弹劾
而改革派打倒苏轼的“乌台诗案”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自从欧阳修去世后,苏轼就接过他的衣钵,成为了旧党中名气最大的人物,在苏轼周围聚集了一大批著名的文人学者,像“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等等,这些人在社会影响巨大,拥有着强大的话语权,能够轻易决定社会舆论的走向。
而新党为了抢夺话语权,就必须搞倒苏轼,于是御史的老大御史中丞便开始向苏轼发动攻击,主要还是利用苏轼的诗词作为重点攻击方向。
其实很多诗词的出发点都是中性的,加苏轼是诗词大家,产量极高,新党人随便拿出一些诗词虽随后开始恶意攻击苏轼...
于是身在湖州的苏轼便遭到朝廷的逮捕,押解回京后直接打入了御史台大牢,面对这条大鱼,御史们采用车轮战术,没日没夜的审问,希望能得到他们想要的结果。
然而苏轼也是硬骨头,凭借着超人的意志,愣是没有屈服于御史们的淫威...
与此同时朝中那些正直官员们,身在江宁府的王安石、后宫及苏轼的粉丝宋神宗等人随即展开了营救工作,最后苏轼被关押了一百三十天后,终于出狱,但是此事给了苏轼一个很大的教训,那就是他不敢再持才自傲、胡乱说活、抨击朝政了。
而御史台所在地庭院内有很多大树,树落满了乌鸦,百姓将御史台叫乌台,所以苏轼的诗歌案子就叫“乌台诗案”。
眼见宰相、副宰相、枢密院使都已经表态,身为御史中丞的黄履再也憋不住了,此时也手拿朝笏站出来奏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