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赵高的一句“天变不足畏”,直接狠狠地打了这些人的脸。
李斯甚至觉得赵高这句话与恩师的一些想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荀子曾言: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桀亡。
所谓的天变,不过是自然的规律而已,与变法无关。
李斯看赵高是越来越顺眼。
对了,赵高本就律法极好,也算是他法家之人嘛。
秦始皇也喃喃道:
“好一个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没错,朕为何要师法古人?
朕德盖三皇,功过五帝,上三代有人能及朕乎?
至于这些儒生之言,在朕耳中,不过狺狺狂吠。
秦始皇看向赵高,似乎是想不到赵高竟能说出这般出彩言语来。
见所有人都因赵高所言露出深思模样,淳于越有些急了。
他急忙开口道:
“赵高,我且问你,分封制固有弊端,然周行分封兴盛千年,郡县制有此先例吗?
就算退一步说,郡县制之弊端就真的比分封制少吗?
陛下虽已平定六国,但六国之人或藏于山野,或隐于田间,只待犯上作乱。
陛下博望坡遇险,兰池遇盗,不就是最好的体现吗?
但若有嬴姓子弟,镇守六国旧地,焉能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赵高听之沉默。
因为他知道,淳于越之言还是有道理的。
郡县制真的好吗?
自然是好的。
但大秦刚统一就实行郡县制,其实并不符合大秦的国情。
也没有与大秦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郡县制从秦朝还是秦国的时候就开始实行了。
以前可以,是因为当时秦国国土面积不大,只据西陲。
朝廷命令能够及时到达秦国各地,朝廷恩威亦可辐射到秦国边境。
可当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国土面积急剧增加,幅员更加辽阔。
这时,朝廷恩威已很难达到大秦边角。
这也是秦始皇为何要频繁出巡的原因。
秦始皇五次出巡可与乾隆六下江南完全不同。
秦始皇出巡是震慑六国余孽,而乾隆是纯玩。
嗯,将乾隆与秦始皇比,简直就像在碰瓷一样。
秦始皇出巡震慑六国宵小,威服天下黔首,使大秦威严传遍各地。
只可惜,始皇一死,余威消散。
大秦二世而亡,与郡县制也是有一定关系的。
而如果大秦在一开始,实行分封制,或许会出现上面所说的诸侯内乱。
可一时之乱,不会让大秦二世而亡。
天下依旧姓嬴。
要知道,大秦刚统一六国时,六国百姓其实并没有什么统一的概念。
六国百姓只认六国之王,如齐王、楚王、赵王等。
就比如齐地,齐地百姓对齐王的归属感远比对秦始皇要强。
不过,他们只是需要一个齐王,至于这齐王是谁则无关紧要。
齐王可以姓姜,也可以姓田,还可以刘,当然更可以姓嬴。
所以,如果秦始皇分封皇室子弟到各地,确实可以更好的稳定地方。
说不定真的能够让大秦二世三世乃至十几世为君。
只不过,秦始皇不会如此做。
秦始皇好不容易统一了天下,到最后又要将土地分封出去。
这诸侯国,与国中之国,又有何异?
君主尚未专制,中央也未集权,这样的大一统未免也太弱了。
郡县制没有与大秦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分封制又好似国中之国。
就没有什么其他办法吗?
刘邦倒是想了一个。
当年,汉高祖刘邦建立大汉,实行的便是郡国并行制。
虽然,仍有封国,但可谓是退一步而进两步。
郡国并行,稳定了汉朝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这才能够让汉朝皇帝有时间慢慢加强中央集权,并解决各种王朝危机。
如若秦朝也如此,说不定也能如汉朝一般,延续四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