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本,乡村教……
“嗨!算了。”
筹划到第三本,陈雨生叹口气,划掉了这一行。
这本小说毕竟是同省老乡,电工大刘的出圈成名作。
给老乡个面子,不抄这本了。
外国的,抄就抄了,没有任何负罪感。
国内的,还是一个省,保留下对方的成名作吧。
而且,陈雨生觉得两本科幻也就够了,既要赚快钱,也得为了名来考虑啊!
八十年代的时候,科幻小说倒是比较火。
可这都93年了。
科幻小说被打压的很厉害,也就比带颜色小说要强了。
新人稿费是差不多,但要说天花板,在国内还是不能和传统小说比。
不管是为了利,还是为了名,写一本偏传统的小说都是个不错的选择。
回忆一下前世看过的传统小说。
陈雨生惊讶地发现自己前世看过的那些书,记的还挺深的。
一本本书的大概内容的在陈雨生脑海里回忆。
科幻小说嘛,想象力到位就可以。
可现实小说,还是一个高中生写的现实小说,那就得考虑很多了。
思来想去。
最后还是决定选择一本叫《天上有个太阳》的小说。
陈雨生记得很清楚,这是在97年才出版的小说,自己当时就看了十几遍。
这部小说后来还改成了电影,由当时的大导演张一谋拍摄。
叫《一个都不能少》。
讲的是大西北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魏敏芝暂时担当代课老师,后又为了让外出打工的学生回去念书,而进入大城市寻找学生的故事。
背景是西北。
虽然陈雨生所处的河东省不东不西,连中部也划拉不进去,属于一个平时让人想不起来的地方。
可真要说自然环境,贫困程度,和原小说里的故事发生地点也有的一拼了。
现实的小说嘛,你个年轻人写这个,总得有点现实基础吧。
环境相似,写的也是学校。
这部小说就刚好。
即使自己写出来,也没人太过怀疑。
就它了,在最后一行,陈雨生写下了《一个都不能少》的名字,自己提前搬运出来的小说就以此为名。
三本小说,加起来十来万字,足够这个二十多天的寒假写的了。
陈雨生也就不继续思考了,立马开写。
先写那两本科幻小说。
热热手。
毕竟前世后来的十几年自己都是用的键盘,手写,这已经是记忆深处的事了。
……
投稿是要整齐的腾到稿纸上的。
于是乎小说第一版陈雨生写的都很潦草。
这样潦草的字体,通畅的思路,写的飞快,平均一天一万字。
要不是手会酸,需要休息,再多一半也没有任何问题。
就这样,一直到了大年三十,终于是把两本科幻小说的第一版给写完了。
放下笔,一边活动活动手腕。
一边满意地看着自己面前那本写满了字的纸张。
陈雨生这才心满意足地起身,走出了自己的房间。
一家四口围坐在那台黑白电视机前看起了93年的春节联欢晚会。
有第四次上春晚的赵本三的小品《想拜年》。
还有一个个即使到二十年后也熟悉的小品演员。
当然。
93年春晚最让人记忆深刻的节目,必然是属于那首《涛声依旧》。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
“涛声依旧不见当年的夜晚。”
“今天的你我。”
“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
“呵,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听着毛柠的歌声,陈雨生暗暗嘀咕一句,转头看了看依然年轻的父母,还很青涩,系着个马尾,大大咧咧坐着的妹妹。
总觉得自己就能回复这句歌词。
现在不就重复了昨天的故事了吗?
当然,快乐的记忆会重复,结局,痛苦,陈雨生是绝对不会再让它重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