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转赢得比赛。
圣保利在次日上午完成恢复性训练后,特地召开了一场分析总结会。
讨论与帕德博恩这场比赛的得失。
外界对于这场比赛的评价,是好大于坏......
大部分人认为,圣保利和帕德博恩各踢了半场好球,只是圣保利最终赢得了比赛。
也有少数人媒体认为,圣保利明显是有问题,防守端的问题,由来已久。
两条边路,一直都是薄弱环节,进攻能力“拖累”防守,始终都没有完美解决。
帕德博恩把进攻火力集中在边路,一味的防守,终归是会出现纰漏,所以他们上半场就取得了进球。
能力不够,那就应该换人,大家都建议圣保利应该尽快引进高水平的边后卫。
说得容易,现实是哪有那么简单?
且不说,身在德乙,无法吸引更多高水平的球员。
单就转会费这个门槛,就很难夸过去。
以圣保利的现状,让腾跃拿出几百万欧,去买边后卫,还是很难实现的。
保罗,《图片报》记者,从当年记录腾跃球员时代开始,这些年一直在追随腾跃的脚步。
他就在专栏里指出了圣保利上半时的问题,同时也隐晦的提醒腾跃,圣保利目前最大的敌人,应该是自身。
看得多,又善于分析,保罗明白,腾跃在上半时的战术安排,显然是托大了。
保罗也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双后腰的站位。
这又是一个长期的老问题了。
如何解决战术适应人员,而不是人员适应战术。
帕德博恩球员,齐洛夫22分钟的进球,固然是有边路防守的责任,但马库斯和梅赫林位置混乱,没能及时回防,这也是一个问题。
圣保利的双后腰,都不是传统的中场防守球员。
马库斯以前是踢组织性中场的,这个赛季才往工兵转型。梅赫林干脆就是前腰踢法,如果不是缺人和其良好的身体素质,腾跃也不会把他摆上去。
当然,很多时候,他们的表现还是很好的,但是,一旦出现问题就是致命的。
比如,帕德博恩的那个进球,他们的失位就带来了严重后果。
只是,这又牵扯出另一个问题。
圣保利的战术要求,采取高位压迫逼抢,从前面的马内,到最后面的拉波尔特,距离始终要保持在三十米以内。
这就要求后腰的覆盖范围要广,跑动距离更长。
这固然给技术性后腰提供了空间,但是也给本方防守带来了压力。
同时兼顾两项任务,这对能力的要求太苛刻了。
在顾童缺阵的情况下,马库斯被赋予了更多进攻串联的责任,频繁的压上,导致他经常性失位。
而梅赫林,位置感不足的弱点,在被动场面的比赛中就被无限放大。
什么时候应该前插?什么时候回防?什么时候该出现在什么位置?
这些东西,对马库斯和梅赫林的要求太高了,他们还没有达到如此精准阅读比赛的能力。
就更别提,两名从青年队临时抽调的球员,他们纯粹就是来感受氛围了。
积累经验就要承受不断的犯错,腾跃现在还没有这样雄厚的资本,来承受错误带来的后果。
后腰的问题,主要就是位置感的问题。
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