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探队进了山。
接下来的日子,就非常完美了:开荒?
有勘探队带来的大批“民工”动手,自然用不着韩晓康阿菊他们操劳。
这些人似乎都是种地的好手,他们干起活来,那个效率确实是非常的高效。
不过想想也不奇怪。
在这个时期,不少队伍中有很多战士,他们平时都摸不到枪、也打不了几发子弹。
但要是说起养猪种菜,那些小伙子却是行家里手,绝不会比阿菊她爹,就是那个种庄稼的好手吴老七差。
只因为人家军队里的条件不一样:他们有专门的种植,养殖经验丰富的人做指导。
而且还有在这个时期,特别金贵而罕见的各种化肥,比如说磷肥,氮肥、碳氨。
甚至连小本子那边,进口的尿素都有。
再加上工欲其事,必先利其器。
就像这次进山来的那批民工,他们似乎对于韩晓康会要求他们帮着开荒种地这一要求,表现的毫不意外。
——因为这批民工进山,人家来的时候就自备好了各种农具。
显然是有备而来。
而且他们带来的农具还全是那种,能让山外的普通生产队社员们,羡慕不已的全钢农具:铁梨耙、全钢轻型铧犁、钢锹钢铲。
什么钢锯带锯、消防斧,工兵铲那是一应俱全。
甚至就连人家的手扶式播种机,都是全铁制成,下面还带着橡胶轮胎。
干起活来既轻便又高效。
像这些东西,搁在山外那些生产队里,谁能买得起这么多、这么好的农具?
除此之外。
这支进山来,也不知道是专门来开荒种地的,还是跑来协助进行地质勘探的民工队伍。
他们居然还从山外,化整为零的弄进来2台东方红拖拉机车头!
车头后面把旋耕机一挂,一天就能开出来10亩荒地。
这铁家伙,可不得了!!
要知道整个红星公社,还是因为成立了人民公社,上面要求每个公社,必须配备现代化农机、而专门成立了一个农机站之后。
这才拥有了全公社第一台拖拉机!
而这些人,居然一下子就弄进来2台崭新的拖拉机!
这手笔,这气魄.不得了!
亏得这是在深山老林里,知道这件事的人不多,而且勘探队,似乎也在刻意隐瞒他们的所作所为。
这才使得笔架山里,竟然拥有2台拖拉机的事,没有在整个富顺县引起哄动.
有了他们帮着干活。
韩晓康便天天缩在屋子里,调教招娣、盼娣,顺带让阿菊开始熟悉以后还要用几十年的各种技能。
阿菊身体柔软。
别人能下腰都不错了,但阿菊却能让自己的身体,随意反转360度.绝对是天赋异禀,牛皮的很!
一天的时间很长,当然不能全赖在床上、地板上、竹椅上、树杈上。
闲暇之余。
韩晓康开始有意识的培养江涛江跃、周健,以及常老爷子的爱子他们,学习怎么应对即将到来的逃荒潮。
比如说什么样的人,是不能让他们进山的?
就像那些好吃懒做,穷横穷横的、祖传三代贫农的家伙。
这些人在山外的生产队里,是很牛叉的存在“老子穷,但老子光荣”!
像这些人,韩晓康是绝对不允许他们进山的.价值观不一样。
他们已经在扭曲的价值观里,找到了一种极其扭曲的优越感,平日里摧残以前的复农、小弟煮为乐。
那一套,放在在山外可以大行其道,但在笔架山里却行不通。
韩晓康的命令是:每一个进山的人,都要对他的过往进行审查。
优先收留复农,以及他们的家庭成员。如果对方在生产队是“贫农组长”的话,一律赶走!
别管他们的死活,哪怕饿死了也活该!!
但是对于另外那些、出身不好的人,则要优先收留。
大灾来临,往往首先深受其害的是老弱病残。
可以,预计到时逃到笔架山里面来讨生活的人,多半都是以青壮年为主。
辅以一部分年轻姑娘、小媳妇,强壮的中年妇女。
估计到时候还有不少小孩,也会随着他们的大人逃到山里来。
毕竟按照我们的传统观念来说,谁也得先顾孩子、先想办法把根留住。
所以在上那些进山的民工修建仓库之余,韩晓康还要求他们额外修建了一处大仓库。
这处设施名义上是仓库,其实是在为开办以后的托儿、所甚至是小学学校做准备。
江涛江跃、周健他们很听话。
严格按照韩晓康的命令执行,越是出身不好的、越是在山外受排挤的人,这些人通通都可以收留。
尤其是他们祖上曾经替别人当过长工、专职照料大牲畜的人优先。
而祖传贫农,则需要想方设法将他们挡在野狼谷之外。
随着时间一点一点的推移。
两个月之后。
勘探队终于完成了他们的使命,随后勘探队成体全员,便撤出了深山。
只是把那支“护卫队”,给留下了。
美其名曰:需要看护修建好的那些设施,保卫勘探队留下来的仪器设备。
韩晓康当然猜得到:这些人肯定是收到了某人的暗中指示,一个是留下来保护整个笔架山山区的安全。
因为他们还有几样很重要的职责。
二是随时观察韩晓康的动静,以验证以前韩晓康暗示的“吃不了几天饱饭,大家伙儿都得忍饥挨饿”这一个预言,到底是不是真的?
第三个就是,奉命观察韩晓康放着山外的好日子不过,非得钻在深山老林里受累,到底意欲何为?
如果真的是有预见性,出于一片公心、准备为应对即将到来的所谓的灾害做准备的话。
那么上面就会不露声色的、继续大力支持韩晓康的秘密谋划。
反之的话
估计上面一怒之下,请韩晓康的人头挪个地方,也不是不可能的!
一晃,时间过去了3个月。
这一日。
大家伙儿集中在山顶上,望着黄荆沟山谷里蜿蜒曲折、美不胜收的“小农庄”,不禁感慨万千。
刘洪东很开心,因为他的养猪场不仅扩大了规模,房屋猪圈都修建的很整齐、很现代。
最主要的是他用野猪,和自己带来的母猪结合,培育出了新一代抗病性强、生长发育快的新品种。
现如今刘洪东感觉很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