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李晔登基,想要搞杨复恭,就采用离间的办法,使杨守立、杨复恭父子二人反目为仇。
李晔先是封杨守立为六军统领,并赐姓李,赐名顺节。不到半年,李晔又连续将李顺节(杨守立)提升为天武都头、领镇海节度使,寻加同平章事。
这么一拉拢,杨守立就觉得自己行了,于是就与李晔合伙赶走杨复恭,自以为可以取杨复恭而代之。然而可惜的是,杨复恭一被赶走,李晔就密诏两军中尉刘景宣、西门君遂,杀了李顺节。
杨复恭一直想不明白李顺节为什么这么蠢,居然要去听李晔的话。
他更想不明白李晔为什么要搞他,他不过是想当个权臣。
因为这是常态,一百年来大唐朝堂内都有权臣,没权臣朝廷根本运转不了!
而且杨复恭自认为对李晔已经很仁至义尽了。
他于荆榛中立寿王(李晔),寿王才得尊位。
僖宗弟兄一共八人,他是皇五子。昔日,僖宗身死,有条件争夺皇位的是两个弟弟,皇六子李保,皇七子李杰。
世人皆知,吉王李保年长,又为人贤惠,在群臣中颇有影响。因此在议定皇位继承人时,朝中大臣主张拥立李保为皇太弟。
要不是他杨复恭力排众议,这皇帝的位置早就是李保的了。
而且多亏了他杨复恭,大唐的朝廷才能稳住局面。
因为此刻的朝廷,南衙北司(唐朝宰相官署在宫廷以南,称为南衙;宦官所在的内侍省在宫廷北部,称为北司)都树立朋党,又各自结纳外镇的藩帅,在朝廷中相互倾轧欺凌。
南衙北司加起来官员逾万,忠心皇帝的却并不多,能有一千人就不错了。
就比如说,南衙中的,宰相崔昭纬。
这货就是凤翔节度使李茂贞、邠宁节度使王行瑜的耳目,是留在长安替李茂贞、王行瑜探听消息的。
就这么说吧,另一位忠诚唐廷的宰相杜让能,在早晨说一句话,李茂贞、王行瑜二人傍晚就一定会知道。
当然,北司的宦官,左神策中尉、骠骑大将军韩全诲,也与李茂贞十分交好。
除了李茂贞,朱温在朝廷内也有眼线,那就是宰相崔胤。
崔胤有个外号叫崔四人,只因他先后四次官拜宰相。他虽屡次被罢官,却都能因朱温的支持再起,前后四次重新成为宰相。此外,兵部尚书张浚也是朱温的人。
朝堂势力如此复杂,杨复恭敢肯定,没他镇守长安,李晔一定掌控不住局面。
但眼下李晔的局面能不能搞定还尚未可知,他的局面快要掌控不住了。
因为城下远处,不知不觉间竟然多出了五架木头组成的东西!
“那是什么?”
杨复恭当即开口道。
那些木头已经建得有半个城楼那么高了,有点像是投石机,但以杨复恭的军旅生涯却又没见过。
杨守亮不禁道:“莫非是攻城器械?”
这时,杨守信说道:“那东西不是投石车、便是云梯,这么远的距离,箭根本射不到,我们要不要出城烧了那奇怪的攻城器械?”
“李茂贞兵凶将猛,我们出城不是找死?”杨守亮道:“如今城内不过四千士兵,倒不如固守城池,只要子实、子迁、子钊的大军从赶渠州回来,兴元之围定迎刃而解。”
杨守亮所说的,正是左神策勇胜三都都指挥使杨子实、杨子迁、杨子钊。
他们都是杨守亮的养子,前些日子被杨守亮派去抵御王建,手中人马大致有两万。
杨守亮坚信,他们听到兴元被围的消息,决定不会无动于衷。只要义子们发动攻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几人七嘴八舌地讨论着,但最后还是将目光转移到杨复恭身上,因为能够作出决定的只有这个人。
杨复恭对着那些奇怪的攻城器械目视良久,最终还是没有下令出城。
差不多半个时辰过后,杨复恭几人原本目视的木头攻城器械的位置,忽然传来了哐当的声音。
紧接着,数枚大石头便猛然飞到了高空,朝着城墙这边砸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