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起数十年前来说,如今坐船从瀛洲回本土并不是什么危险的事情了。
稳定的航线经过了无数船队反复的验证,海路图不断的增添着新的标记,标准化的航海日志让绝大部分船队都有着充足的经验应对着一切问题。
越后-庆州-苏州,再从苏州进入北海(黄海-渤海区)航线,前后大概需要花费一个多月的工夫,不过李贶生坐的船不会在沿岸停靠,船上充足的物资足以让他们一直航行到天津,因此,航行的时间被大大缩短。
但李贶生仍然嫌太慢。
如果可以,他恨不得老师所说的那种飞机能够立刻出现在他面前,一天之内把他从瀛洲带回到本土。
房间外传来了敲门声,李贶生皱了皱眉,将日记本收了起来,然后转身去开门。
门外是船长,这个看上去大概有三四十岁的中年男人穿着一身老旧的海军制服,看样式应该是十年前的旧式制服,估计是退伍的海军老兵。
由于天朝实行了义务兵制度并废除了传统的终身兵役,无论是海军还是陆军,每年都有着大量的退伍兵。陆军的退伍兵一般会被安排到乡下种田或者工坊里工作,他们也同时作为皇权渗透到底层的一部分。而海军的退伍兵则一般倾向于在退伍后继续跑海商,要么自己组建船队或受别的海商雇佣,要么进官方一点的贸易商会跑船。
而一般来说,天朝也会大量和这样的半民间性质的船队合作,让这些船队负责海外军队及地区的物资补给。
眼前的船长,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海军的退伍兵吧。
“有什么事吗?”
“来告知您一声,船现在正在全力开往天津,按照我的经验,大概十七天左右应该能够抵达......还有,您要点吃的吗?”
“不,不需要,我现在可什么东西都吃不下。不过,没必要用您这种说法,我不是什么需要敬畏的大人物。”
“......对于我来说,您就是。”
“你认识我?”
李贶生有些惊讶了,理论上来说,他记得自己毕业后基本上是立刻跑到瀛洲打仗了,这一打就是五年,一个本土的海军退伍兵应该不太可能认识他才对啊。
“八年前,苏州纺织工人起义的时候,军令府勒令海军炮击纺织工,我当时就在那支被下达了命令的水师里。”
哦,那怪不得。
对于八年前的苏州纺织工起义,李贶生还有些印象,当时他被老师要求去苏州松江县解决问题,结果年轻气盛的李贶生赶到苏州了解了纺织工起义的情况后,当即就决定加入纺织工们的队伍里,跟着纺织工一同起义。
当时他记得海军的确被命令炮击纺织工们,还是他以天子的名义阻止了炮击。
事情的最后自然也就是各方的妥协,苏州的纺织工们从此之后有了工伤赔偿的说法,放弃了起义,而李贶生则返回了紫禁城被自己的老师一顿痛骂,骂他妥协,投降,不趁机让苏州工人们组织起自己的武装力量和内部组织,就为了一点点表面上的利益而放弃了起义,实在是得不偿失。
之后也的确证明了老师的说法没有错,那之后的几年里,当年带头起义的纺织工大多都被苏州官府找借口赶出了苏州,然后地方乡绅则完成了接下来的事情——让这些人再也没法威胁到他们。
工伤赔偿仅存在于纸面上,实际却迟迟无法落实,纺织工们仍然在贫穷和绝望的生活中,借着麻木的面具积攒着怒气,等待着下一次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