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初了。
距离开春下地还有一段时间,余谷每日在村里喝酒吹牛,也有些腻烦了,就琢磨着是不是去镇上转转,打听打听赵大娘有没有什么活计。
背着个背篓,带上余昭就要往镇上去。余昭听说爹爹要去镇上就道:“过几日去吧,我想准备个礼物给干娘。”
余昭早就注意到了,这个时代,至少是这个地区,人们只有在酿酒的时候用到发酵技术,然而日常生活吃到的食物,都是没有发酵的。她打算试着在镇上卖些包子馒头,兴许能挣些钱。
于是她请余二嫂帮忙磨了三斤细白面粉,拿了一小份面和水按2:1的比例混合在一起放在洗净的宽口瓶里,瓶口用纱布细细盖上。又用一床小破棉絮包起,放到了炭炉边。软磨硬泡的请爹爹点燃了炭。
到了晚上睡觉前再打开,用油灯一照,瓶里米白的面团上已经起了一点点气泡。这说明瓶中已经有了一些酵母菌。余昭把瓶中面团取出一半,另按面粉和水二比一的比例添了一半面团到瓶里。取出的面团余昭放到一边,第二日让娘烙了吃。这样早晚各添取一次面团,到了十日后的傍晚,打开纱布看时,瓶里的泡沫足有二指厚了。
余昭总算松了一口气,成了!
本以为要失败个几回,没想到这么顺利地培育出了酵母。便告诉余谷可以不用日日烧炭了,想了想又觉得晚上太冷,还是想要烧火暖和点,又补充道:“晚上烧就行了”。
这几日费了不少炭,又用了好些上好的白面,余谷早就心疼坏了。他问闺女:“你这是要干嘛呢?”
“发馒头。”
“傻孩子,馒头拿面做就是了,哪里用得上炭。”余谷一阵心绞痛。
余昭取出一半面团,仍按比例添上新的面团。把取出的面团加上面粉,请余二嫂按平常做馒头的法子加水和面。和好的面团余昭用纱布盖上包起棉被放在炭炉边。
余谷和余二嫂都很好奇,一边干活一边不住地朝棉被里张望。余昭自己也挺好奇,第一次自己培育酵母自己发面,到底会是什么味道呢,忍不住看了好几回。渐渐地,掀开被子时有了一些发酵过的酸甜气息。
到了快睡觉时,面团已经有两倍大小了。余昭忙叫来余二嫂,让她把面团切成手掌大小的方块,拿到火上去蒸。
余二嫂揉面,惊讶地说:“好柔软的面团,怎么轻轻一按就要陷下去般。”
又用指腹压压面团,一按一个指印,和平时的面团全然不一样。水开后拿到甑上蒸好,这面团竟又大些了。
余家包括余昭都很好奇味道,很少吃白面的他们看这馒头洁白清香,先就留了口水,一人拿了一个,咬了一口,竟然是蓬松柔软的,仔细看时,却见那面团上密密麻麻的许多小孔。
“真好吃啊。”余昭最先感慨出声。这些年天天都吃稀的,吃点干的就够让人开心了,更何况这馒头还是自己精心照料酵母菌得来的,果然劳动过后的果实更香甜。
余谷和余粮更是吭哧吭哧吃个不停,这等美味,就是杨府的老爷们都未必吃过呢。
余昭看着他们吃得欢,成就感满满。
“我想带几个去给干娘,他们若也喜欢,这几日娘就去镇上卖馒头吧。”
“这哪里是馒头?比馒头好吃多了。”余谷嘟囔道。
“唔……那就叫发面馒头。”想想又觉得不好,这名字不够激起食欲,“不对,叫白胖馒头。”
听着让人想起白白胖胖的小孩,怪喜人的。
“我看,一斤面做二十个白胖馒头,每个卖三文钱。明天就先做两斤试试吧。”余谷马上合计起来,一斤麦子四文钱,磨一斤好白面成本不过十文,就能赚得六十文。好划算的买卖!
余昭说:“做三斤吧,两斤拿去卖,还有一斤我送给赵干娘去。”
余二嫂点头:“明儿一早我便做上。”
余昭把做酵母的比例和做馒头的方法跟她说了,嘱咐她一定记得每日补上新面团喂酵母,也不可以把酵母放得离火太近,太热了酵母就烫坏了,还得重新养十日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