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破晓,晨光熹微。
“驾!”
陶应将身后一切都交给了几位临时任命的“善后队长”,与纪灵率领重新武装起来的部分骑兵与步卒,杀气腾腾地直奔卞县。
陶应一路朝卞县疾驰,一路留意三五成群结队涌向郚乡城的流民,心中对卞县的境况已有了数。
“此番过去,就只剩接收卞县城一事了。”
陶应没再理会面有菜色,急着后涌,唯恐去得迟了错过分粮、分地的流民,一心朝卞县城奔去。
……
事实却如陶应所想。
随着郚乡城投降的黄巾流寇四处蛊惑招抚,原本围攻卞县城的黄巾流寇,除少部分跟着“带头大哥”跑去了泰山郡外,绝大多数都选择放下手中的兵器。
陶应已承诺他们,待重新登记身份信息后,就会给他们分田、分粮、分房子。
陶应已有交代,会将卞县周边每一处坞堡,扩建成新村,供流民们居住。
有如此利好消息,围困卞县城的黄巾贼寇瞬间瓦解,县城化险为夷。
“陶郡守亲临卞县救援,全卞县数万百姓皆感郡守之恩义,请受邹某等一拜。”
担忧了一日一夜的卞县令,及城中惶惶不可终日的大户、百姓,随着陶应的到来,如释重负,出城恭迎陶应。
“大家也辛苦了,一起入城,本守就卞县的未来,正好与各位相商。”
陶应没有托大,下马亲手扶起卞县令及同来的大户家主们。
入了城,在劫后余生的城内百姓夹道欢呼下,陶应进了县衙,待坐定后,便开门见山。
“此番卞县遭难,鲁县救援力不存心,谯县更是鞭长莫及,反而卞县与我泰山郡唇齿相依。”
“故而,本守决定,将一衣带水的卞县归并至泰山郡治下,同时,在卞县安置流民,屯田养民。”
卞县令姓邹,出身本国五大姓之一的邹氏,是个文弱书生,陶应没听过他的名字,所以说话也稍稍强势一些。
“当然,若卞县令有疑义,可离开卞县,前往鲁县向鲁相陈逸申述,也可前往谯县向豫州牧黄琬陈述。”
接收卞县是陶应既定的策略,所以他不会与卞县令商量,话语自然不容置疑。
“这,本令做不得主。”
略加沉思,不想担风险的卞县令,交出了黑绶铜印,带着几个家仆离开了卞县,回鲁县老家去了。
倒是大部分卞县属吏留了下来,接受泰山郡的管辖。
当然,对于这些地方属吏来说,卞县归豫州也好,归兖州也好,都是为了混口饭吃,本质没有区别。
“主公,这卞县令不可久缺啊!”
看到陶应带着卞县印绶回到郚乡城,孙观知道卞县并入泰山郡已成事实,就不得不为由谁管理眼下的一大笔钱粮上心。
毕竟,他们都几乎已是身兼数职,分身乏力。
况且,这卞县令可不是肥缺,而是一个烫手的山芋。
“是得找一个能顶得住压力,又能让各方放心之人出任卞县令。”
孙观的意思陶应明白。
孙观等人并非怕事而不敢兼管卞县,而是担心出身太敏感,为陶应带来麻烦。
“找谁呢?”
要过眼下强并卞县这一关,陶应就得选一个既能让鲁国上下不反弹,又能糊弄豫州牧黄琬,即便朝廷获知消息,也不至于太过为难他的人。
“嘶,这样的人,一时之间不好找啊!”
时间太过仓促,陶应本身也没人脉,而且符合条件的也并不好找。
“主公,这鲁国乃孔圣之乡,大才不少,征辟一个县令,应该不难。”
望着陶应一筹莫展的样子,孙康忍不住提醒了陶应一句。
“孔圣之乡?大才?”
听闻孙康之言,陶应猛然一怔。
“孔圣,孔子,孔丘,孔……”
目光茫然、涣散的陶应,一双毫无聚焦的眸子望着孙康,喃喃自语,他感觉自己遗漏了点什么。
“对,孔融!”
陶应猛地一拍脑门,终于想起,他忘记了这个时代孔氏最著名的领袖人物孔融,也就是后来出任北海相,又被曹操杀掉的孔文举。
而且,陶应清楚,这个时间点,辞职不干了的孔融,正好就在鲁县赋闲在家。
“主公,您是想征辟孔文举出任卞县令?”
看到陶应提及孔融时脸上大放的神采,孙观以为陶应要请孔融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