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历史朱允炆自然也读过,无论是大儒还是名师,乃至朱元璋本人,都给他详细分析过其中利弊。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按照道理来说,汉朝削藩之事殷鉴不远,朱允炆应该以史为鉴,警钟长鸣,采用较为缓和的手段来削藩,降低藩王的戒心。
谁能想到,朱允炆却选择了最激烈的手段:上台不到一年,将周王朱橚、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缏抓到京城,废为庶人;逼迫湘王朱柏自焚而亡。
太祖朱元璋总共二十六子,太祖在时,除去太子朱标、夭折的朱杞赵王,总共有十七个儿子就藩,而秦王朱樉,晋王朱棡、潭王朱梓、鲁王朱檀都死在朱元璋驾崩之前,剩下的第一代藩王只有十三个。
短短一年间,十三个一代藩王,五人被废。
朱允炆之所以选择这种激烈的方式削藩,是因为他有强大的自信。
太祖朱元璋乃是一代雄主,虽然有舐犊情深的打算,但身为帝王,自然不会只顾念亲情,他也要考虑朱明王朝千秋万代的事情。
分封诸王时,朱元璋有多重打算,一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利用宗室力量,巩固大明的统治根基;二是天下初定,利用藩王控制新占的北方之地,拱卫中央;三是建立三条防线,防止蒙元死灰复燃。
所谓三条防线分别是以韩王、沈王、辽王、宁王、齐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安王、秦王、庆王、肃王为首的边塞防线;以齐王、鲁王、伊王为主的第二防线和以周王、唐王为主的第三防线。
如果蒙元再次侵犯中原,陈列在这三条防线上的宗藩,为了自己的爵位和荣华富贵也会和蒙元血战到底。
当然,朱元璋也读过史书,知道实行藩王制度的王朝,各个都没有好下场:周王朝分封诸侯引发春秋、战国大乱;汉朝分封诸王,前有七国之乱,后有淮南王之乱;晋朝司马炎分封宗室,引发八王之乱导致五胡乱华;唐玄宗设置藩镇,引来安史之乱、藩政割据,最终巍巍大唐轰然倒塌,进入五代十国的大乱之争……
为了防止这些事情发生,朱元璋别出心裁地规定藩王“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同时,朱元璋给藩王设置了兵力上限,每个藩王只允许有三个护卫,每卫兵马五千六百人,加上亲兵,藩王的总兵力不超过一万八千人。
有书上说燕王朱棣拥兵十万,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这是胡说八道,朱棣到了靖难结束,也没有超过十万兵力……
另外,为了防止藩王行不忍言之事,朱元璋在每个藩王周围,设置了归属朝廷指挥的卫所。
以燕王朱棣的藩地北平为例,除去朱棣下辖的燕山左卫、燕山右卫、燕山前卫三卫之外,周边还有永平卫、大兴左卫、永清左卫、永清右卫、蓟州卫、密云卫、通州卫等十数个卫所,由北平都司直属,朱棣根本无权过问。
朱元璋这样做的目的不言而喻,就是要监控藩王异动,防止藩王起兵造反,一旦发现藩王有造反的苗头,可以立即发兵平定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