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曹操宣钟繇做这个位置,可以说是准确的不能再准确了。
钟繇在荀彧问的时候,就回答了:
“扬武将军得令后,不回府,只带扈兵就直奔前线。此刻刚刚来信,说已经抵达到了高苑一带了。”
荀彧琢磨了一下,就知道曹仁的速度非常快,显然这是用心了的。
果然,曹公爱用亲族大将是对的,这种情况下也就是这些亲族大将会勉励。
随后他又问了些泰山军的情况。
在平原郡那边,董访的军队虽然很早就南下了,但行军速度一直不快,至今还没有与济水边的盖彤接战呢。
荀彧也能猜出个中原由。
无非就是担心距离平原过远,补给跟不上,又担心太过于深入到济水一带,遭遇己方埋伏。
想到这里,荀彧在心中已经对这个叫董访的泰山军将心中有了评价:
“庸将耳。”
之后,他就将更多的时间集中在了东平陵那边。
而钟繇那边显然也更重视东平陵的丁盛。
对于丁盛,曹军上下是很熟悉的,双方大规模的交战都已经有两次了。
一次是当时曹操在河内,对面就是丁盛。另外一次就是平原津之战,当时对面的也是丁盛。
而正因为熟悉,曹军也知道丁盛的能力,所以将更多的密探集中在了这一片。
从那边送来的情报来看,丁盛这一次在抵达东平陵后也表现的异常谨慎,不仅大军不入城,甚至连自己也主要在城外军营,只是派幕僚入城处理事务。
这显然就让曹军的情报工作陷入了停滞。
因为大部分曹军的眼线都在城内,现在泰山军不入城,甚至一切军需供应也绝少用本地人,这怎么侦查情报?
虽然这件事透露出敌军主将对于东平陵百姓的不信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肯定是一件好事。
但钟繇对于投入了那么多资源却取不得多少成功是非常不满的。
可又有什么办法呢?
看来那丁盛的确是个难缠的。
……
此时驻扎在济水下游乐安临济的盖彤心里很是纠结。
他刚刚收到了持节都督曹仁的军令,让他带着所部沿济水而上与他汇合。
更多的原因,曹仁并没有说,反正就是这么一条命令。
但即便曹仁不说,盖彤又岂能猜不出呢?
看来那曹仁到底还是要集合兵力要去和泰山军决战啊!
其实盖彤对于现在是有预期的,随着夏侯渊意外身死,原先实行的坚壁清野政策很显然会被改变。
尤其是上来的还是曹仁,就算为了替夏侯渊复仇,也肯定是要和泰山军正面打几场的。
这让盖彤很纠结。
抛开自己的利益,只是从战局出发,盖彤就不太支持决战这种战略。
在正面战场打几场仗固然可以壮声威,但在没有决战而胜的条件下,贸然发起决战,一个不小心就是损失惨重。
而说到损失惨重,这就和盖彤有利益关系了。
盖彤所部绝大部分都是当年的镇北军、清河兵、平原兵,在曹军体系中是地地道道的外样。
一旦他盖彤带兵和曹仁汇合,他用脚指头想都是自己的兵负责最艰巨的任务。
所以真要决战,谁伤亡最大?还不是他盖彤嘛!
但现在曹仁的军令来了,他不去又怎么行呢?
所以盖彤想明白了,他就带着部队走慢点,最好等到曹仁那边先打起来了,他才赶到才好。
而且盖彤自己对现在局势也很清楚,那就是他所在的乐安怕是守不住的。
目前在乐安对面的就是平原郡的董访部,其众足有两万。
而他盖彤手上就是刮足了兵也就万人,实在无法匹对对面的董访。
所以现在放弃乐安,去和上游的曹仁汇合,也未必不是一个好事。
想明白这些后,盖彤就点了本部八千兵马,其中精锐突骑五百,就磨磨蹭蹭的沿着济水朝着西面赶去。
而之所以盖彤的突骑兵力这么少,不还是因为大部分都被曹操给夺了吗?
这位老兄弟,嘴里喊盖彤兄弟兄弟的,但夺他的兵却丝毫没有手软。
这会盖彤之所以担心会被当炮灰,曹操此前的做法未尝不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太武四年,二月十六日,午时。
盖彤带着大军快要抵达前线大营的梁邹时,他忽然看到数股乱兵正在野道上逃窜。
不用盖彤吩咐,外围游弋的幽州突骑们就奔了过去将那些人给擒了过来。
而当这些人告诉盖彤,他们是隶属于鲜于辅的部队时,盖彤简直惊呆了。
原来就在盖彤他们西进的时候,驻扎在梁邹的鲜于辅大营就在夜里被突如其来的泰山军突骑给袭击了。
这些溃兵并不清楚鲜于辅的情况,但他们都异口同声的表示,这一战大伙败得极惨。
这下子盖彤彻底傻了。
他本来就是要和鲜于辅先汇合的,但谁想到鲜于辅部竟然遭遇袭击了?
那是哪里来的泰山军突骑呢?
盖彤脑子飞速转动,忽然他就大吼一声:
“令各部停止前进,全部就地列阵。”
而就在他话音刚落的时候,最前头哨探的幽州突骑飞驰打马,高喊:
“前面遇敌!戒备!”
这下子,盖彤预想的最坏结果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