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之间,战局陷入了僵持。
直到慕容三藏率领大部分的南城守军前来支援,形势发生逆转,燕军骑卒被逼得连连后退。
哪怕江陵有南北两城,但很显然,张衡、慕容三藏都不愿意轻易放弃北城,毕竟真要让燕军占据了北城,对于守军的士气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div class="contentadv"> 然而张衡、慕容三藏并不知道,这一切只是崔澈的安排罢了,他们一路驱赶燕军骑卒的同时,也不曾发现自己与南城的距离越来越远。
直到燕军骑卒被逼回到小北门的瓮城附近,张衡、慕容三藏依然在步步紧逼。
他们清楚只要夺回了小北门,将燕军骑卒驱逐出城,留在城中的燕军步卒就成了瓮中之鳖。
但二人不知道的是,在慕容三藏抽调南城大部分守军前往北城后,此时江陵南城,防御前所未有防的空虚。
先前找不到踪迹的萧铣终于现身,他率领士族们的私兵家奴在慕容三藏离开后,抢占城池。
由于北城是旧城,相较于南城来说,明显破旧许多,江陵士族大多迁来了南城。
慕容三藏留下的守军本就不多,其中不少军官都是当地士族的子弟,又怎么会拼死抵抗。
萧铣轻易攻占南城,随即命令众人,放下南城北门,严守此地,防止慕容三藏杀回南城。
当张衡、慕容三藏得知南城发生叛乱,也终于发觉自己掉入了崔澈的陷阱,再想要脱身,可就难了。
形势已经发生了逆转,此前是隋军紧追燕军,如今是燕军黏上了隋军。
而崔澈在知晓萧铣攻占南城后,也立即下令,全军聚拢,围剿张衡、慕容三藏。
最终,张衡、慕容三藏在向南城撤退的途中,被燕军重重围困。
聚集在二人周围的,如今也只剩了数百名亲兵,其余人要么战死,要么投降,也有人趁乱脱身。
崔澈派人前来劝降,却遭二人所拒。
他们已经是垂暮之年,没几年能活的了。
对于张衡、慕容三藏来说,与其卑躬屈膝,苟全性命,不如力战而亡,自己赢得忠义之名,还能保全家人。
将死之际,张衡破口大骂崔澈。
燕军将领无不愤慨,崔澈却面色平静,只是命令弓兵齐射,将张衡、慕容三藏等人尽数射成了刺猬。
在二人死后,北城各处的零星反抗也相继被燕军扑灭。
崔澈得以占据江陵北城,
在北城的战斗结束后,萧铣命人前来,向崔澈献出南城。
崔澈派遣徐世勣领兵前往接收。
不久,徐世勣的亲卫前来回报,以及控制南城各处险要之处,士族的私兵、家奴也相继解散。
崔澈大喜,当即下旨,为萧铣、董景珍封县侯,拜刺史。
二人都将在战后,前往北方治理一个小州。
他们一个是萧家子弟,一个在巴陵军中威望深厚,都是野心勃勃之辈,崔澈可不会将他们留在南方。
其余巴陵将士以及参与夺城的世家大族,也各有赏赐。
崔澈更不会忘了跟随自己南征的燕军将士,他打开江陵府库。
由于张衡等人做好了坚守城池的准备,因此府库之中,存储了大量的物资。
崔澈重赏三军,众人无不欢腾。
翌日,惊恐不安的江陵百姓走上大街小巷,在各处道路上都有巡逻的燕军将士,他们张贴安民布告,强令商家如常开业。
但对百姓秋毫无犯,燕军在内战中的军纪还是有保障的。
江陵百姓们的生活一如往常,并未受到城池易主的影响。
只有燕字旗在各处城楼上随风飘扬,宣示着这座荆州名城迎来了他新的主人。
崔澈在夺取江陵之后,并未止步于此。
来不及多做休整,崔澈唤来徐世勣,命他为荆南道行军总管,统领一万骑卒、二万步军进攻荆南北部的巴陵、长沙二郡。
别看崔澈只给了徐世勣三万步骑,但巴陵、长沙二郡在慕容三藏领兵北上之后,本就不剩下多少守军。
又有包括巴陵府兵在内的荆南降卒跟随徐世勣南下,崔澈相信,以徐世勣的能力,取二郡之地,易如反掌。
同时,崔澈又留刘黑闼领步军二万,水军一万守卫江陵,与紫陵的窦建德两万步骑保持联系,共同防御汉东、九江之敌,防止他们渡江偷取城池。
而崔澈自己则率领剩余的三万骑卒、两万步军,一万水军,共计六万人马,水陆并进,向西朝巴东郡进发。
在得知江陵沦陷,张衡、慕容三藏相继战死之后,整个江汉平原再也没有人敢于抵抗燕军,纷纷向崔澈投降。
燕军西征,沿途接收城池,直逼巴东郡。
此时守卫巴东郡的,除去巴东府兵之外,还有宇文士及统御的三万襄阳水军。</div class="contentad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