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什么罪?
事情不是明摆着吗?只要是将告密人的口供坐实了,那就是谋反,还议个什么罪,全家杀头不就完了吗?还议个什么?这不是脱裤子放屁吗?
一些有心的官员,在皇帝的旨意中,读出了不一样的味道。
正月初十,乾清宫。
丹墀之下,太子、汉王、赵王三人站在最前排,后面是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刑部尚书金纯、户部尚书夏原吉、吏部尚书蹇义、兵部尚书方宾、工部尚书吴中、礼部侍郎胡濙,还有内阁学士杨荣、金幼孜,还有锦衣卫指挥使赛哈智也在列,还有一个人的列席多少让人有些意外,国子监祭酒胡俨。
朱棣说:“太子的条陈你们也看了,允许义民纳粮捐监,只要是身家清白者,捐粮一百五十石便可授监生,进国子监学习……”
朱棣扫视众臣,语气平和的问:“你们觉得是否可行?有没有要补充的?”
所有人都明白,皇帝要用这个办法筹集军粮的缺口了,这个办法能为朝廷收上来几十万石粮食,一下子就解决了大问题。
北征是皇帝心中头等大事,谁敢在这上面跟皇帝相左?皇帝征询大臣意见,不过是走走过场,谁肯在这上面跟皇帝较劲?
况且皇帝问了是否可行后,还问臣子们有什么要补充的,显然是让众人查漏补缺,而不是提反对意见。
所以皇帝问完话后,众人都不说话,这就是态度,沉默就是默认。
大家都抱定了一个心思,就这样吧,大家都挺忙的,赶紧进入下一议题。
可是世间的人和事就是这么怪,偏就有人不开眼,偏就有不怕死的人要去拨弄逆鳞。
这个人就是胡俨,胡俨跨前一步,大声说道:“陛下,臣有话要说。”
朱棣本以为要全体通过了,不料半路突然杀出一个胡俨,眼见胡俨凝目攒眉,表情严峻,心知这老家伙定不会有什么好话,朱棣不禁微微皱了皱眉,说话时已带出了些许不耐烦的情绪:“讲。”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胡俨不愧是当代大儒,开口便引经据典,搬出了《论语》中的名句:“监生,国家历来是选拔勋臣子弟和各地优选士子,是朝廷候选官员的人才后备,一旦朝廷有急用人之时,不及开科取士,吏部便可从监生中则品学皆优者入仕,以解燃煤之急,解君父之忧,所以监生虽不是官,但事关朝廷选材用人的大防,事关大明江山基业长存,怎可用钱财买卖?真是辱没圣贤啊。”
胡俨为人耿直,说到最后不免有些激动,话说的没了轻重。
朱棣一听脸就黑了,这老家伙说话真他娘的不中听,你的圣贤书白读了?“读书人的事,怎么能叫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