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收工回去之后,陈论总是会很焦虑。不管今天完成的进度如何,是好是坏,也不管今天的拍摄的镜头里面是否有自己等了一辈子的那一颗,喜悦的激情有,未知的焦虑一样有。
所以,陈论很多时候都会自己问自己,为什么观众会对一部影片念念不忘?甚至于有的可以记一辈子。
为什么有的故事看似“老套”却能够俘获观众的共情力?到底是这个老套的剧情的魅力,还是这个片子拍的很吸引人,又需要导演做到哪里一步呢?
为什么有的画面可以直击观众的内心?我的电影可以做到这一步吗?
其实一个导演光是拥有足够的审美,充足的拉片量学习,对视听技术的熟练掌握,对故事剧本的把握与掌控,这些如果说是前菜和主菜的话,对观众心理学的掌握将是电影创作的画龙点睛之笔。
所有有一句话,三流的导演拍故事,一流的导演拍情绪,至于有没有道理那肯定还是得看具体情况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非科班出身的导演却能拍出让观众泪流满面,不惜二刷三刷都要到电影院买票支持的电影,这是因为导演通过电影与与观众完成了共同的情感交互和体验。说白了就是导演要呈现要表达的,观众可以直接感受到那个点。
所以当电影导演通过故事将想要传达的情感让观众深刻感知并形成共鸣和交流后,视听已不再重要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影片视听语言很一般,但是却深得人心和观众的追捧,这就是因为观众在影片中找到了强大的自我认同和共情。
这个东西陈论是最有感触的,因为上一世的某音,某手,诸如此类的短视频平台,就是抓住了观众的这些点。
且说的更加粗俗,电影不就是长视频吗?短视频不就是短了很多很多的电影吗?
千万别说短视频的毫无镜头语言,就算没有,怎么了?一定要有吗?别忘了电影的发展历史,有的是人要反对精英化制作,要的就是原汁原味,摄影家丢那里,客观去拍摄,还不承认拍的是纪录片,因为人家是有剧本的表演。
无敌了,反正搞七搞八都有他们的理由,至于有没有市场,有没有人看,重要吗?不好说。
反正有的人把钱赚了,够了。
那么观众的情绪、认同感和共情到底是什么,如何解码激发观众情绪的核心因素,创建出强大的视听语言,就必须要研究观众想看什么。
但是观众何其之多,又何其不通啊!
这一点就是陈论现在焦虑的,虽然说上一世是有受众的,但是这一世真的可以吗?陈论现在也很理解李姐的心情,陈论现在也是巴不得直接把票房结果丢陈论的脸上,而不是现在因为没有在拍,从而形成焦虑的感觉。说明白点就是如果可以一直开机,一直拍,那就没有焦虑了。
但是真的是如此吗?
开机第二十天。
越是临近下班班洗澡澡,组员的心态就越是松散越是轻松,不知道别的导演是怎么样的,但是在陈论这里就越是紧张,他只有开机那段时间壮志凌云,什么都不怕,也自信满怀,但是等到要杀青了,陈论就越是苦闷。
“定哥,今天下午提前收了吧,我们要不晚上去看看素材?”
因为这二十天来拍摄进度一直非常顺利和快速,到了今天下午就已经基本上拍完了,留下的几场明天上午就可以拍完,整个剧组现在已经到了一种要喜气洋洋过大年的气氛。
虽然,这跨越世纪刚刚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