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罡烈听了一喜,笑着说道:
“那就谢谢张功曹了!”
张守忠陪笑道:
“都是自家兄弟,何须言谢,这几天好好玩!”
朱罡烈告辞后,就跟着朱小样出了军营,找朱长贵会合。
在唐代京都长安,有“东市”和“西市”两大市场,“东市”主要服务于达官贵人等上层社会,而“西市”不仅是大众平民市场,更是包含大量西域、日本、韩国等国际客商在内的国际性大市场。
唐代“西市”占地1600多亩,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有220多个行业,固定商铺4万多家,被誉为“金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贸中心。
东市和西市同是长安城工商业市场,但是由于其市场位置的不同,所经营的商品种类也略有区别。
东市由于靠近三大内(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南内兴庆宫)、周围坊里多皇室贵族和达官显贵第宅,故市中“四方珍奇,皆所积集”,市场经营的商品,多上等奢侈品,以满足皇室贵族和达官显贵的需要。
而西市则距三内较远,周围多平民百姓住宅,市场经营的商品,多是衣、烛、饼、药等日常生活品。
东市靠近三内,周围多是勋贵官僚第宅,而其商业反却不如西市繁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受到政治上的种种影响和限制。
这是因为,唐统治者视商贾为“贱类”,以工商为未利,严禁百官入市。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十月、二年十二月,太宗多次颁布禁令:“五品以上,不得入市”,“禁五品以上过市”。
据《长安志》载:“万年县户口,减于长安。又公卿以下居止,多在朱雀街东,第宅所占勋贵。由是商贾所凑,多归西京……自此之外,繁杂稍劣于西市矣。”
唐长安城东西两市的面积,各占南北两坊之地,平面形制均为南北略长、东西略短规则的纵长方形。
两市之内,各有两条平行的东西大街和南北大街。四条主干大街在市的中央交叉成井字形,并且将整个市区划分成九个长方形。
除市内主干四街之外,在两市的四周围墙内,还有沿墙平行的四条街道,顺墙街宽都在14米许。
另外,在市内沿着各条大街,在每方之中,还有许多小的巷道。这样市的规模虽大,但大街小巷相通,交通极为方便。
在东西两市的四周,每面各开二门,两市各有八门。每门各与市内主干大街相通。市门有门吏管理。如同长安城内宫门、城门、坊门一样,早晚要随街鼓声而定时启闭。
两市内的基本布局是,中央各设市局与平准局,为市场的管理机构。所有店铺都临街开设于各方的四周,每方中小的曲巷,也都有临路开设的店铺。这样临街设店,四面立邸,既便于交通和货物进出装卸,又便于招搅顾客,进行贸易。
西市距离唐长安丝绸之路起点开远门较近,周围坊里居住有不少外商,从而成为了一个国际性的贸易市场。
这里有来自中亚、南亚、东南亚及高丽、百济、新罗、日本等各国各地区的商人,其中尤以中亚与波斯(今伊朗)、大食(今阿拉伯)的“胡商”最多,他们多侨居于西市或西市附近一些坊里。
这些外国的客商主要卖出香料、药物,再从中国买回珠宝、丝织品和瓷器等。因此,西市中有许多外国商人开设的店铺,如波斯邸、珠宝店、货栈、酒肆等。
朱罡烈和朱小样很快在西市的一家肉摊前找到了正在与店家讨价还价的朱长贵。
唐代的肉食以羊肉为主,牛肉名义上禁止屠宰食用的,主要是保护农业耕种。而猪肉属于脏肉、贱肉,只有底层百姓才会食用。
军队里的粮草一般都是朝廷派发的。唐朝规定一名士兵一天发2升粮食为口粮。
其他的食物还是需要军队自己采办,当然仅限于驻守城池的军队。
肉类朝廷也派发,一般都是羊肉,但是发的不多,根本不够军营里这一帮大汉吃的,所以采购时也会买些肉类,由于羊肉比起猪肉还是比较贵,于是军队采购的肉类一般都是猪肉。
军队的这一帮大老爷们倒是不计较到底是不是贱肉,只要是肉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