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朗诵的是什么?”
“《虞夏传的词句……复旦大学校名的来历。”
前世,范建新来过复旦大学的经济学院,是为了收购该院教授李瑞安的字画。李瑞安教授虽然研究的学术领域是经济,却写的一手好字,绘画造诣也颇高。
李瑞安的字画在华夏收藏界颇有名气,很受后世的收藏者热捧。他的书法作品,曾多次荣登当代书法作品拍卖的巅峰。
只可惜,李瑞安的寿命太短,英年就辞世了。
范建新作为一个字画鉴定拍卖的经营者和收藏者,人在沪市时,怎能不来寻求复旦大学李瑞安教授的书法作品呢?
那时,李瑞安过世不久,正是其作品被炒热的时候。
现在,这里只是复旦大学经济系的校址,还没有升格为学院呢。
“新仔,你怎么什么都懂?!……”
“你想来这里读书吗?”范建新没有回答二黑子的问题,跳过话题问道。
“你没做梦吧?……这可是复旦大学啊!我想上,能考得上吗?!”
“也许吧,我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范建新为了辅导妹妹英子的课程,一直在复习高中的知识。他发现现在的高中知识很简单,根本不像他记忆中的那样有难度。
这也许是他的理解力有了两世的叠加,也许是他前世做了二十年的高中老师,搞了二十年的应试教育,应付考试轻松自如了吧。
二黑子听了,小眼一翻,说:“得了,别说有的无的了……不要说考上这所大学了,就是最普通的大学——哪怕是咱们那的巉州学院,我也考不上。”
二黑子快步走到校门口的立柱旁,往那一站,摆了一个自认为最潇洒的姿势,说:“现在,要是有部相机就好了,给我在这校门口来张全身照……我回去也好吹一阵子了。”
“那就租台相机……不,那还是买一台吧。”
“真的?!”
二黑子睁开了小眼睛,在这个年代照相机可是个奢侈品。
范建新的心态还处在后世那种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的年代,对照相根本就没感觉,甚至还讨厌那种不顾别人的感受,随地拍照的人。
可是妹妹英子,却在他耳边嘀咕过想要照相机。他是个将妹妹当女儿宠的人,这都来到沪市了,买个相机回去省得花心思买礼物给英子了。
国权路上就有一家照相馆,店名叫“倩影”,是一栋三层的小洋楼。建筑的样式颇有西洋的风格,估计是民国时期的建筑。
这里是闹市口,“倩影”照相馆却很冷清。
俩人走进照相馆,见一位带着老花眼镜的五十多岁老板某样的人,站在柜台的后面,不知在拾掇着什么。
“老板,有136相机卖么?”
“有,有。”
老板模样的人赶紧答道,忙不迭的从柜台中取出几部海鸥牌136相机,递给范建新。
“这不像是新货……”
“新货只有照相器材专营店或是百货公司才有……我们这里只有二手的相机。本来我们店只办理租赁业务的,现在店铺要关张了,才将租赁的相机折价销售的……这些相机的质量挺好的,七八成新,若是新机子要三百多呢,这些机子只要80元一台……亏大发了。唉,我在这干了快三十年喽……没办法啊,要不然这些相机谁愿意折这么低的价卖呀!”
“开的好好的店铺,为何要关张?”
“店主要移民,店铺正在谈转让的手续……也就这几天,店铺就要易主了。”
“噢……店铺易主,您这照相生意不照样做吗?”
“新店主,想在这里开服装店……”
范建新觉得机会来了,像是冥冥之中有神在助力一样。他递根烟给老板模样的人,说:“老板贵姓啊?”
“啊,免贵,姓潘,我是这家照相馆的经理。不过,当不了几天了,自动免职……”
“也许不用呢,您可以继续当这照相馆的经理……”
俩人攀谈起来。
这家照相馆是集体性质的单位,租用的房子却是私产。
现在的沪市乃至整个华夏,还没有商品房的概念。
市民的房子多是单位分的公房,也有少量租住的是房管会的租赁房,以及市民私自搭建的棚户房,只有极少数的市民有私有房——多是先人留下的房产,或是建国初期土改时分的房。
这栋小洋楼的主人年岁已高,又孤身一人,有一侄子在国外,早就想卖掉房子去国外投亲。
这两年出国的政策逐渐放开,去年底,楼的主人才办理好出国的手续,现在急于脱手这栋小楼及院子呢。
范建新又递一根烟给老板模样的人,问道:“潘经理,这栋小楼转手要多少钱?”
“钱可不少啊,这栋小楼及院中的两间平房,共计要6万块呢!少一分,房主也不愿意卖……”
“这偌大的小洋楼和院子中的两间平房,搁在一起,只要6万块?!......”
“6万块还少啊?!”
“呃……潘经理,怎样能联系到房主?”
“房主住在徐家汇……你联系他干嘛?”
“您租赁这家房子不少年了吧?……”
“是呀,我们照相馆租这房子快三十年了。”
范建新看了看潘经理,说:“我想把这栋小楼买下来。”
“你,你想把它买……下来?……小青年,你别开玩笑了。这栋房子可是要6万块呀,你能有这个钱?!……这栋小楼,很多人想买,一听价格就放弃了。新买家从年前就在跟房主谈价了,到现在还没凑齐6万块呢……”
“钱不是问题......”
“什么?!......钱不是问题?!......”潘经理如遭电击,整个人都不怎么好了……
wap.
/82/8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