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根是看不出来有任何异常的,甚至是容易导致误判和错判的。
这样的情况,为了能够更精准的确定死因和真凶。
则应该需要通过解剖来确定。
死者遗体的损伤的检验,非常重要,
因为它的检验结果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民事赔偿责任,甚至是定罪量刑的问题。
拿损伤的程度检验来说。
损伤分为致命伤和非致命伤。
而凡涉及刑案或民事的非致使伤按对人体的损害程度不同分为重伤、轻伤和轻微伤。
虽然只是个别字的差异,但是不同的伤种的结果大不一样。
比如在一个故意伤害案件中,如果将轻伤误鉴定为重伤,
那么很可能会让这个被告人在监狱里多待上几年甚至是几十年;
而相反,如果将重伤误鉴定为轻伤,那么被害人的权益就无法保障,犯罪行为也不能得到应有的惩罚。
因此,解剖检验是一个严谨细致的工作,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工作。
更何况。
我国的刑狱学问,萌芽于先秦时期,
在《礼记·月令》中记载“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审断,决狱讼,必端平”。
在书中,亦有他杀、杀婴、自缢、外伤性流产等检验案例的记载。
战国末期还有“令史”专门从事尸体检验和活体检验。
可见解剖,先古上秦时期,便已有之。
宋慈《洗冤集录》的问世,更是堪称开天辟地,并在宋朝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可见,古人从古代时期,就已经非常重视刑案检验的作用,刑狱检验工作在历代的破案、断案之中起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更让许多无罪的人免于蒙受不白之冤。
在很多的案件中,杀人案件的现场,现场勘查往往可以正确判明案件的性质,证实、揭露是否为犯罪行为以及查明、侦缉犯人。
因为犯人在作案的过程中,必然会引起一些物体的变化或者留下一些犯罪的痕迹。
这些变化和痕迹,往往能反映犯罪的动机和经过。
比如说,在一个缢死的现场,侦查人员首先要做的是请仵作专门人员来进行一下勘查,
如尸体周围是否有血迹,
死前是否有挣扎痕迹,
现场是否遗留一些如毛发、斑痕之类的物品,
判断自杀还是他杀,
这样,断案人员才能确定侦查方向。
如果是自杀案件,那么就不必再浪费人力物力去追查这个命案的前因后果,为侦查工作省了很多麻烦。
而如果是他杀案件,断案官员也可以从一些蛛丝马迹中获取一定的信息,有助于侦查活动的进一步进行。
再有就是对尸体的检查,包括对尸体的表面检查和尸体解剖。
尸体的表面征象往往蕴藏着大量的信息,
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专业信息的分析,便可以从中获取大量线索。
而偏偏有些命案中的遗体。
如果只是通过表面观察,
尚且无法非常准确的确定死因和受伤情况。
为了能够快速的确定,唯有进行解剖。
再通过人体腹胀内部的各个器官,外观颜色,气味形态,以及工作变化等等。
便可以确定人死前所产生的病变,从而可以推断死者生前究竟受过什么样的伤害和历程。
这在断案之中,都显得格外重要。
对破案,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性。
更何况。
我们解剖的话,还要一边解剖一边记录,记录死者各个脏器的病变和状态。
为后续破案提供大量的可靠证据。
同时。解剖过程身边也是有人协助和监督的。
结束解剖之后,还会对死者的遗体进行精细的缝合,以及适当的清洗。
最后再让死者完整而体面的下葬。
整个过程,不会对死者有任何的不敬和亵渎!
目的是为了能够准确的确定死因,以及揪出潜在的凶手。
总不能因为这些传统习俗,就置命案于不顾吧?!
也不能因为这些所谓的习俗,就让凶手逍遥法外吧?!
此乃学生肺腑之言,还请皇上和诸位大人明鉴!”
……
朱元璋和众多官员以及太孙朱允文静静的听着。
良久,不曾言语。
坐在龙椅上的朱元璋率先打破沉默,瞪了瞪朱允文身边的那个刑部尚书吴伯昭:
“吴伯昭,你是刑部尚书,你来说说!
张丹青的解剖之论,可行否?!”
被朱元璋点名的刑部尚书吴伯昭,有些为难的看了看身边的诸位同僚,又看了看那个不言不语的太孙朱允文。
小心翼翼说道:
“臣恭听陛下旨意,别无异议!”
倒是个滑头。
此时众多官员,心里都闪过了这么一个念头。
这种模棱两可的打太极话语,要是在别的君主面前倒也能蒙混过关。
可他面前是什么样的人?
那可是开局一个破碗,便能够横扫天下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那可是堪称千古一帝的猛人。
可不是那些可以随意忽悠的昏庸之君。
……
果不其然,正因为这句打太极的话。
却刹那间,就惹恼了朱元璋。
只见他整个人愤怒的拍案而起,愤怒的朝着刑部尚书吴伯昭咆哮道:
“你可是刑部尚书,国之重臣!
岂能说这般敷衍的话?!
你把咱当成了晋惠帝了吗?
今个儿要是不给咱说清楚,休想活着走出这个御书房!”
这般咆哮,直接把刑部尚书吴伯昭,吓得直接跪在了地上。
哆哆嗦嗦的仔细斟酌着自己言论说道:
“臣……臣……愚以为,民间有民不举,官不究的说法。
只要死者家属不介意的话,臣以为还是可行的!
毕竟总不能因为尸体上动了刀子,损伤了遗体。
就放着逍遥法外的凶手而不顾吧?!”
朱元璋点了点头:
“嗯!这才像句人话。
允炆呀,这事你怎么看?!”
这个问题抛出来,立刻就轮到了朱允文犯难了。
本来极为讲究儒家思想的他,是非常反对贸然解剖逝者的。
毕竟人死为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易毁伤的观念,早已深入他的内心。
即便张丹青是他举荐。
可刚刚自己还反驳了解剖的说法,眼下要让他捏着鼻子同意。
实在有些强人所难。
可自己爷爷朱元璋的问话又不能不答。
于是,太孙朱允文眼珠子咕噜一转,顿时变笑的说道:
“孙儿以为,若真是……
凶手和遗体,必然是:
二害取其轻!
相信天下臣民也能够理解。”
听得自己孙儿朱允炆这番回答。
朱元璋满意的点了点头,指着张丹青说道:
“刚开始,你一说解剖之事。
大伙都是反对不已!
可听你这么一说来,倒也觉得情有可原。
这样,你抽个空,把解剖能发现的端倪,以及如何解剖,如何检验,以及如何勘定!
外伤、内伤以及中毒,各种死法,各种损伤所产生的不同病变,以及如何鉴定和区分。
这里头的弯弯绕绕,以及心得要领。
将他们一一汇编成册,再交于朕览阅!
若是可行,咱再让刑部广而推之!
你看可好?!”
听得朱元璋首肯。
一身白衣的张丹青,立即高兴的连忙拜倒在地。
连连口呼吾皇圣明。
此时此刻。
朱允文脸色难看的像是猪肝色一般。
悄悄望去。
自己的心腹大臣,齐泰和黄子澄,显然也好不到哪里去。
三人显得郁闷不已。
“这种破天荒的事情,想不到真还让他办成了!”
“解剖,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简直堪称是冲破礼法障碍,可谁曾想!还真让他给说动皇帝了!”
“这个张丹青,不但让皇上恩准解剖,偏偏还说的让众人辨无可辨!几乎是句句在理……看来皇上,甚至还有着让他著书立说的打算!”
……
带着胜利之姿,张丹青趁夜赶回了应天府衙门。
得知张丹青已经禀报皇帝,通过了解剖要求。
应天府尹也是惊得目瞪口呆。
真不知这个张丹青究竟是如何办到的。
毕竟解剖这种事情上报朝廷,通过的概率简直是低得无法让人想象。
……
只是张丹青刚一跨进衙门。
就听得衙役来报。
说是殓房那具女尸,不见了!!
这个消息传来,刹那间,不由得让张丹青有些觉得头皮发麻。
应天府尹自然也脸色极其难看,整个人都快吓尿了。
应天府是什么样的存在?
那可是全国的首都。
天下首善之地。
应天府衙门殓房里的命案尸体。
竟然会无缘无故的莫名其妙失踪。
这简直让人觉得汗毛倒竖!。
得到消息的张丹青,几乎是下意识地便往殓房开始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