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元年,应天府,奉天殿。
靖难之役后,新朝初立。
因连年战争导致大批百姓流离失所,朱棣为能尽快恢复民生及耕种,与诸位大臣从早朝开始一直争论到日上三竿,却徒劳无功。
见此情况,朱高爔嘴角微扬,不由透着几许无奈,他虽是朱棣的第四子,但在朝堂上无权无势。
不过依据历史记载,明年(永乐二年)将会立朱高炽为皇太子,封朱高熙为汉王,藩国在云南…朱高燧为赵王,藩地为彰德府并据守北平,而他未封爵位……
作为一个资深穿越者,太清楚明朝将来的走势,攘外先后五次亲征北伐,加强并控制对边疆的管理,安内继续推行削藩、设置内阁和东厂、改革管制并迁都北平,外交上派遣郑和七下西洋……
尤其一句‘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话,既是祖训又是国策。
此外,明朝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朝代,据不完全统计天灾竟高达一千多次,比如嘉靖关中大地震、小冰河时期(嘉靖二十九年)、天启六年大爆炸、崇祯六年鼠疫尤为严重。
言归正传…无论从哪方面考虑,他都要截胡朱高燧,不为其他,一是为迁都奠定基础,二是为北伐筹备物资,三是大抵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怀吧,最最重要一点:自保!
思及此。
朱高爔缓缓摇了摇头,纵有万般想法,奈何人言轻微,朝中大臣几乎少有攀附,顶多泛泛之交。
这一刻,他恍然忘了正值上朝,丝毫没注意到朱棣和诸位大臣的目光齐刷刷落在了他身上,只是一门心思沉浸于幻想。
“四弟…四弟…”
老三朱高燧伸手轻轻戳了戳朱高爔的胳膊,小声道:“父皇叫你呢。”
朱高爔回过神儿,故作镇定环顾了一圈,见所有人都紧盯着他,下意识道:“你们看我干嘛?”
“朕问你话呢。”
朱棣坐在龙椅上,脸黑如炭,民耕之事对他来说迫不及待,毕竟荣登帝位来得不甚光彩,想着尽快打造一个盛世强国,也好证明他没错。
谁知,不经意的目光一扫,仅见朱高爔一脸惋惜的小表情,站在那又是摇头又是叹息,显然忘记了旁听政事目的。
“啊?什么事?”
朱高爔不明事理,余光瞟了眼左右,不确定道:“是散朝了吗?”
“放肆!”
朱棣面色骤然一变,看向朱高爔的眼神更加不善,本来念他年幼倒也情有可原,不曾想如此不懂规矩,冷冷道:“朕是在问你,解缙几位大学士之言,是否有不妥之处?”
“儿臣愚昧,可否请大学士再说一遍?”
不等朱棣怒斥,解缙先拱手行礼,然后把方才所言一字不落说了出来,总而言之一句话‘搞农耕、修水利、减赋税、惩豪强以及提倡农作物种植’。
无可厚非,在这一项项措施推动下,即巩固了明朝的统治地位,又稳定了百姓的生活发展,可谓一举数得。
朱高爔闻言,心里为解缙点32个赞,不愧为明朝唯一连中三元的大才子,然而他身为一个21世纪的人才,深知‘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
如果路不好走,将会断送一切机会,同样还得鼓励经商创业。
想到这里,朱高爔自信满满道:“解学士之言不无道理,儿臣却有几点不同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