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上述人口外,还有宗室人口、荫蔽人口、少数民族人口。随着工商业的发达,市籍也成了新的户籍制度。
实际上明朝的户口本比现在的户口本登陆的东西要详细得多。洪武三年七月,朱元璋命令天下脱籍的百姓限期自首,并在全国开始人口调查,正式推行户帖制度。
户帖内详细列明本户乡贯、丁口、名岁等基本情况。
11年后,又开始编制户籍黄册。上面写有姓名、籍贯、家庭财产状况等。因为送户部的册子是用黄纸做封面,所以称为黄册。黄册从洪武十四年到崇祯十五年造了27次。
每次大造相隔十年,各地方收藏的黄册多达6万多本。储存地南京后湖,光用于储存黄册的房间就多达千间。
但是对于现代的身份证这种东西,就不好理解了,虽然古代也有身份证,但却是完全两种不同的东西。
据说在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发明了照身帖。照身帖由官府发放,是一块打磨光滑细密的竹板,上面刻有持有人的头像和籍贯信息。国人必须持有,如若没有就被认为是黑户,或者间谍之类的。
中国古代身份证主要是以下几种:等级身份证、职业身份证、临时身份证等,其中以等级身份证最为流行。
古时身份证式丰富:虎符、兔符、鱼符、龟符、龙符、麟符、牙牌、腰牌等,都属于等级身份证,后来武则天当政时,一度废鱼符为龟符。虽然形式改变了,但作为身份证的功能并不改变。
隋唐时,朝廷发给官员一种类似身份的“鱼符”,它是用木头或金属精制而成。
宋时,“鱼符”被废除,但仍佩“鱼袋”。
鱼袋是古代身份证的“防伪标记”,可是做工却很一般,容易造假作伪,连皇帝都敢骗。
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发生,只能在身份上特别注明伪造和出借或冒用的严重后果。
宋开始,腰牌成为中国古代官吏系在腰间证明其身份的玩意,宫殿门禁森严,朝廷军政臣吏、皇亲国戚以及当差行走即使可以出入也须持有出入证,腰牌常用作出入宫廷备查的通行证。
至明,改用“牙牌”,这是用象牙、兽骨、木材、金属等制成的版片,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职务、履历以及所在的衙门,视身份和地位、功能不同而有别。在录入身份信息时,有时写上“单位”,或标示冒用、不用罪过等警示语。
银行的布局,和装饰上的高大上深深的吸引住了崇祯,看了银行的装饰才明白这才叫做财大气粗,以往所见到的那些钱庄和票号简直就弱爆了。
对于储户的身份核实如此严厉以外,让崇祯深感震撼!
若大明的任何一个部门能够把关如此严谨,也就不会出现诸多的贪墨想象。
在其它方面,银行在招待上面也是服务满意到令人怀疑人生,崇祯不得不感慨,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若说要搂钱,银行楼钱的速度那可比其它的方式来的快多了。
大明上下大小官员,若都能把其家产的三分之一存入崇祯所设想谋划的“崇祯银行”,那就不用忧愁国库空虚了。
参观了银行,虽然没有体验到如何存款的步骤,但是崇祯还是很满意,想要多了解一些关于类似于银行、快递以及物流等新鲜词汇的意思。